立德树人|致敬“大先生”,中华传统师道的新时代传承

发布时间:2024-11-23 08:57:31 来源: sp20241123

  《礼记·曲礼》中有一句话描述“先生”:“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在教师这个行业,能够被称为“先生”,是极高的赞誉。在“先生”前面加一个“大”字,则更胜一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走进校园交流、致信问候等方式表达对教师队伍的关心关怀以及殷切期望。

  “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激励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9月8日,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举行,全国585个单位、1790人受到表彰。

  师者为师亦为范

  传承师道,与古为新。在民族危亡之际,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徐特立等著名教育家以赤诚报国之心,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大家编小书”,尽心竭力,只为中小学通用教材“无篇不精”;著名战略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为科技自强,以身许国;传承中华文化、沟通中西交流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致力于把古典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

  回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那些享有崇高声望的教育家无一不胸怀祖国、心系人民,都将自己的教育志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首次提出教育家精神,并对其内涵作出深刻阐释。“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40年来,一位位“大先生”成为后来者学习的榜样。今年95岁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躬耕基础教育70多年,是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成为许多教师职业成长中的关键人物。

  70多年间,于漪开设了近2000节公开课、培养了三代数十位特级教师、“带教”全国各地100多名青年教师、写下6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从培育学生到培养老师,从改变课堂教学到凝练教育理论,她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师者为师亦为范”的境界。

  谈起教育,于漪说:“我虽已是鲐背之年的老教师,但一想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意义非凡,就像在岗位上奋斗的千千万万老师们一样,仍然是志存高远、壮怀激烈!”

  撑起大山教育的脊梁

  践行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努力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一种底色、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使命,努力用教育家精神之光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就是这样一束希望之光。

  今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张桂梅又是一大早提前来到教学楼,拿着“小喇叭”一遍一遍叮嘱考生带好考试用品,并组织低年级学生为同学们加油鼓劲。从2011年至今,张桂梅始终坚持带队送考,14年来从不缺席。

  张桂梅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站在这个讲台上,守护着学生们。”建校至今,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已有2000多名毕业生考入大学,不少人已经大学毕业,成为教师、医生、军人、警察……“祖国哪里需要,孩子们就到哪里去。不管在哪条战线上,她们都能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014年教师节前夕,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盼,激励广大教师为民族复兴拼搏奋斗。

  在河南省镇平县黑虎庙村,群山环绕着一所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黑虎庙小学。2001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张玉滚跟着老校长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映入眼帘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

  老校长的一番话、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让走出大山的张玉滚决定留下来。那时村里还没有公路,张玉滚靠着一根扁担,为孩子们挑书本教材、蔬菜大米,还把自己练就成样样精通的“全能型”教师。

  23年里,张玉滚资助了300多名学生,既重言教,更重身教,把对教育和家乡的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作为乡村教师,我想为家乡尽一份爱心,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

  用教育家精神照亮成长路

  今年9月的一个下午,朱征走进南京市中华中学高一的课堂,为学生们上化学课。朱征是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也是中华中学校长,已经从教24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著名教育家斯霞最小的孙辈,从斯霞老师算起,家中三代人出了11位教师。

2022年,朱征获评特级教师称号后,去外婆“面前”汇报

  1985年9月10日,新中国迎来第一个教师节,共和国的教师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节日。那时朱征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外婆是老师,他是学生。经常有学生到家里来看望斯霞,这让朱征从小就体会到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所以我也特别能理解,为什么她一直说她为一辈子做小学老师而感到自豪!”走出大学校门,他也选择了当老师。

  在朱征的教育人生中,有一段特殊的经历。2012年,朱征被任命为南京市盲人学校党总支书记,同时兼任化学老师。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全国盲校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又作为副主编参加了全国盲校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下册)的编写。

斯霞(左侧二)老师在朱征(前排中)班级听课

  做教师最重要的是什么?新学期,朱征与新教师们分享了感悟,那就是“师德为先”。在朱征心中,传承斯霞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就是对她最好的纪念。

  提灯引路,育梦成光。一代代教育家成为榜样,用教育家精神照亮后来人的成长路。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今年9月8日,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举行。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到现场参加活动。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扎根乡村教育40余载的杨瑞清,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榜样,潜心开展行知教育实验,精心构建大情怀育人体系。

  昔日落后的村办小学,已发展成为集幼儿园、小学、中学和社会实践基地于一体的现代化教育集团。行知小学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获得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18岁到60岁,在42年的教育生涯中,教育家精神照亮了行知路,让我一路勇敢前行。未来,我将在行知路上再出发!”杨瑞清说,“陶行知先生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在我心目中,生活和教育是融为一体的。”在杨瑞清看来,42年他扎根一所学校,就像一直在“盖房子”,走过了“扎根”“突围”“超越”“共享”四个阶段。60岁开始,杨瑞清将在行知路上再出发。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和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如今,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已实现历史性跨越。1880万余名各级各类专任教师躬耕于近52万所各级各类学校,传道授业、甘当人梯、默默奉献,有力支撑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充分展现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良好精神风貌。

  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道路上,一批批优秀教师正在成为教育的中坚,一大批新时代的“大先生”正在不断涌现。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黄艳 卢河燕/文 李梦颖/设计 于茜同/后期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