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为什么是“天府之国”?一站式打卡积淀千年的“锦绣四川”

发布时间:2024-12-30 08:09:54 来源: sp20241230

  编者的话:今年初,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四川体验区在北京开展。大熊猫、三星堆、九寨沟及川菜、川酒、川剧、川茶等文化主题在此轮番展出,让观众可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聆听四川、品味四川、感受四川、珍藏四川,来一次身在北京、神游四川的沉浸式体验。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四川体验区,各色四川元素齐聚一堂。(图片来源:四川省民宗委)

  中华文明凝成一体,五十六个民族融为一家,四川无疑是重要的纽带之一。小说《笑傲江湖》开篇就有一段对话:“古人说道:既得陇,复望蜀。你爹爹却是既得鄂,复望蜀。咱们一路镖自福建向西走,从江西、湖南,到了湖北,那便止步啦,可为甚么不溯江而西,再上四川呢?四川是天府之国,那可富庶得很哪。咱们走通了四川这一路,北上陕西,南下云贵,生意少说也得再多做三成。”

  小说当然是虚妄之言,但金庸先生对于四川的地理纽带作用却了如指掌。除了北上甘陕南下云贵,中原与西藏来往通道也多经四川。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驻藏帮办大臣安成绘制了一幅《自打箭炉至前后藏途程图》,原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其中详细描绘了从打箭炉(四川康定)到拉萨及日喀则的路线。在没有公路导航的时代,清朝官员就是依据此图跋山涉水,进入雪域高原。

▲国家图书馆藏《自打箭炉至前后藏途程图》。(图片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官微)

  地理上四川联结了中原与西南边陲,人文上自然也成为多民族的聚居地,汉、彝、藏、羌、苗、土家等民族世居于此。几千年的四川史,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

▲身穿民族服饰的工作人员在体验区合影。(图片来源:四川省民宗委)

  三星堆——文明之初的狂想曲

  说到四川历史,必然要从三星堆说起。1929年,四川广汉县的一位农民在淘沟时偶然发现一个埋藏玉石器的坑洞,首次发现了三星堆的秘密。1934年,华西大学对三星堆进行首次挖掘,不过由于时局动荡等客观因素,考古和文物研究工作难以为继。

▲三星堆地理位置图。(图片来源:“方志四川”官微)

  20世纪50年代,三星堆的考古工作得以恢复,尤其到了八九十年代以后,三星堆迎来了大规模连续发掘时期,其间出土的文物造型独特精美、年代久远,令全世界为之震撼。

  据悉,三星堆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期已发展成为中心聚落。约在商代早期,出现城墙、大型建筑。商代中期以后,城址面积达3.6平方公里。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黄金加工、制玉、丝织业,复杂的社会结构,成熟的祭祀体系,彰显其西南地区统治中心、经济中心的独特地位,可能是某代蜀王的都邑所在。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很多形态独特、精美奇巧的青铜面具、神树、玉器、金器,把古老文明既真实又匪夷所思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而这些器物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极具特色的部分——神灵祭祀,这是中华文明在青铜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上古先民对上天、神灵、祖先顶礼膜拜历史场景的缩影与再现。

▲青铜神树。图片来源:三星堆博物馆官网

  同时,青铜器当中发现的大量兽面纹、神灵动物,则是集多种动物精灵于一体的形象,反映了蜀人对自然神灵的崇拜,祭祀的对象主要是祖先的亡灵以及各种自然神灵以及太阳神等。

▲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誉的青铜纵目面具。(图片来源: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将中国古史传说中被视为“神话”的历史场景,以青铜器的方式进行了实物再现,为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有力的考古实证,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是一条从“多元”最终汇聚为“一体”的历史长河。

  诸葛亮——南抚夷越与民族融合

  提起四川的古迹,武侯祠最令人神往。这里松柏密布,绿草成荫,1300年前杜甫就曾描绘这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见其景观千年不改。古代知识分子大都以诸葛亮为精神偶像,市井草根也对他推崇备至。

  一直以来,围绕诸葛亮的传奇事迹,民间社会形成了诸多传说,很多少数民族节日也与诸葛亮相关,例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这些传说故事跨越地域和文化边界而广泛流传,成为极具影响力的中华文化符号。

  早在诸葛亮未出茅庐时,就在《隆中对》里为刘备做了战略规划: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可见在诸葛亮心里,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未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公元222年夷陵之战,刘备军败身死,蜀国陷入危局。诸葛亮仅用了六年时间便完成重整,于228年开启第一次北伐。这其中平定治理南中,为蜀国稳固后方起到了极大作用。

  南中主要指四川西南和云贵地区,也就是《隆中对》里说的夷越之地。南中与巴蜀地区历来地理相近,往来频繁。在东汉政权崩溃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全国统一的中央王朝。维系南中与中原联系的责任,就自然地落在了诸葛亮所执掌的蜀汉政权肩上。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把自己的南征形容成“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记载了诸葛亮曾七擒孟获。不过由于这个故事太过神奇,古今很多学者都有质疑。马谡曾在南征前谏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显然为诸葛亮所采纳。无论是否七擒七纵,孟获其人是存在的,他在诸葛亮的心理攻势下选择归顺也应当不假。

  平定南中之后,下一步自然是治理以使其稳定。传说有人曾劝诸葛亮按照当地旧俗以人头祭祀河神,诸葛亮却用面粉包裹猪羊肉做成人头的样子,并画上眼睛、鼻子、嘴巴,用于祭祀泸水,这被后世视为馒头的起源。

  诸葛亮决定用南中部族首领来管理南中,不留外人,不留兵勇。几年之后,南中便达到“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局面。

  蜀汉南征,既稳定后方,支援了北伐,也开发南中,加强了南中与中原的联系。前者的意义不过存在几十年,后者的功绩却千年不灭。

  四川——中原文化的“避难所”

  古人讲逐鹿中原,是因为得到中原地区就代表拥有政权的正统合法性。所以相对中原的战火连绵,四川就显得安宁一些。

  南宋诗人谢枋得曾有“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的感慨,不少中原人把四川视作桃花源,在此躲避乱世。

  杜甫等文人都曾逃难到四川,也在此留下不少诗文。唐代以后关中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秦岭树木被砍伐严重,长安面临没柴烧没水用的困境,再也无法负担百万人口。此后关中的人口大量南迁四川盆地,四川成为中国西部的中心。

  不仅是普通民众,中央政府也有不少来川避祸。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就从长安出逃来到四川,白居易《长恨歌》中“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就是说的这段往事。抗战期间南京沦陷,国民政府也不得已西迁重庆(当时重庆属四川)。

  四川就像一个避难所,在动荡不安时把中原文化完好保存,在太平盛世时再反哺回去,中华文明就在这一来一回中往复循环,生生不息。

  大美中华 锦绣四川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旅游资源富集、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原真、多元文化交融,有国宝大熊猫,有“九寨归来不看水”的九寨沟、“人间瑶池美誉”的黄龙、“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亚丁等全球知名旅游景区。

  今年,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2024年第一期轮展四川体验项目正式开展,展览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互动、打卡、抽奖等体验形式,完整展现四川多彩文化。馆内有川剧、藏戏、藏族歌舞、彝族歌舞、羌笛合奏的“川音”;有川菜、川酒、川茶汇聚的“川味”;有诗歌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组成的“川韵”,有基于各大文旅名胜制作的“川礼”,给市民游客带来一场全方位盛宴。

▲外国游客在四川体验区体验拓印年画。图片来源:四川省民宗委

  在这里,参观者可以感受巴蜀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四川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共同的中华乐章、中华味道、中华神韵、中华风貌,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在旅游促“三交”计划的指导下,四川充分挖掘其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推进文旅高质量融合,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讲好四川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才丽媛

  制作 | 郭欣欣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