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2:10:22 来源: sp20250110
导言:2019年1月4日,江苏无锡经济开发区揭牌成立。五年来,江苏无锡经济开发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已然探索出一条以现代产业为引领、科技创新为动力、绿色生态为保障、高端人才为根本的高质量发展“经开航道”,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新主城建设的美好图景。
高质量发展大潮,全国百舸争流。谁先行一步,谁就有望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积累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把握主动权。
这是一道必答题,考验着战略决策、治理智慧,也考验着城、产和人之间能否融合共生,在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同时,又推动城市“核心增量”与“核心能力”实现良性循环,从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厚植不竭动能。
江苏无锡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正是秉持着城市能级提升、产业发展引领、美好生活示范的时代使命和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也因此,在其砥砺奋进的五年里,高质量建设“生态环保示范区、科技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引领区、高端人才集聚区”,成为其始终坚守的总目标。
因势而动,顺势而为。随着经开区迈入新发展阶段,全力打造“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引领区、新发展理念全域实践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鲜明印记。
“定力是够的,信心是有的,干劲也是足的。”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建平表示,在其高质量奋进五年征程中,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蹄疾步稳地朝着生态型、科技型、现代化、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城市核心区勇毅前行。
作为无锡“最年轻板块”,最年轻,也意味最具有创新力和开拓性。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五年来经开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大潮中,已然探索出一条以现代产业为引领、科技创新为动力、绿色生态为保障、高端人才为根本的“经开航道”,逐步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新主城建设的美好图景。
城市更新中的“四区”定力
虽揭牌于 2019年,但经开区的历史,要回到更早的新世纪初。
彼时,无锡市提出建设太湖新城,将太湖东岸作为城市发展重心,并计划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新区,自此拉开“运河时代”向“太湖时代”发展的序幕。
这个城市新区正是经开区的雏形。站在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2018年无锡决定调整太湖新城管理机制,组建设立经开区,2019年经开区正式揭牌,由其统一行使辖区内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城市管理、资源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及党的建设等职能。
全新的运行体制下,经开区徐徐绘出“四区”建设的现实模样。
——生态环保示范区,一个风景独好、风情独具的现代化湖湾新城;
——科技创新先导区,一个汇集城市“大脑”、产业转型升级“中枢”的现代化科创新城;
——现代产业引领区,一个拥有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高端人才集聚区,一个全球人才欣然而至、愿意扎根的现代化宜居新城。
生态、创新、现代化、高端、宜居……一系列关键词逐步成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中的城市标签,也是经开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最好例证。
如此创新之举,非一日之功,少不了通盘周密的规划设计和跑好“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据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开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5年美国RTKL做的城市设计方案起,太湖新城的框架结构基本没有变,整个格局在经开区成立之前已然成型。
经开区成立后,规划体系的构建则更有针对性地推进——
构建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经开区在大格局上重点考虑湿地如何贯穿、水环境如何提升等关键问题,在建设方式上不断体现生态化低碳化。
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经开区积极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技术创新制高点,在组织开展前瞻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谋划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力推动各类科技成果的市场应用和产业化。
把高端人才作为产业科技创新的核心之要,经开区大力度引进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团队,鼓励其自主创新、建设项目、成果转化,进而实现裂变发展。
在交通上加强苏锡常之间的联系,放大经开区在太湖湾科创带中的区位优势。完善教育、医疗、文体等城市功能资源布局,重点打造15分钟生活圈,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质量发展的“四区”蓝图贯穿始终,科产城人高度融合发展区域建设跃然推进,催生“一镇五园”的产业空间布局雕琢成型。
“一镇五园”既是载体,也是引擎,其坚持数字经济发展特色,构建起以雪浪小镇为核心,智能制造产业园、国家传感信息产业园、太湖湾信息技术产业园、黄金湾科技创业产业园、无锡国际会展产业园为支撑的鲜明格局。
依托“一镇五园”,经开区充分考虑新型工业空间的特点,按照产业生态圈建设模式,确定了产业方向、建立了发展框架、优化了区域布局,实力“潜企”渐聚,活力“新城”初显。
经济运行数据是很好的见证。2023年1-9月,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313.4亿元,同比增长6.5%,11项主要经济指标中9项指标排名靠前,规上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等6个指标增速全市第一。
创新不止步,改革不停息。为在新一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赢得竞争优势,结合新发展阶段科产城人高度融合发展的区域功能需求,2023年经开区再度改革创新,启动探索全域功能区和区街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现如今,经开区国家传感网科技城、中瑞低碳生态城、尚贤湖科技金融区、东蠡湖科技先导区的“两城两区”融合发展的全域功能体系初步建立。
从“一镇五园”到“两城两区”,产业布局与城市框架更新完善,外在虽不尽相同,内涵却共荣共生,其目的都在于以“四区”目标为引领,加快推动企业成群、发展成链、生态成圈,为提升城市品质、加速人才集聚、打造经济高地、实现产城人融合提供支撑。
构筑产业凝聚力
产因城强,城因产兴。在无锡市以及经开区的诸多发展规划中,产业尤其是现代产业作为关键词,频频被提及。
现代产业,到底如何布局?走进经开区“一镇五园”,我们发现了一些线索。
24小时全天候作业,雨、雪、沙尘等恶劣天气正常运行……当矿山运输实现无人驾驶规模化运行,作业效率可提高80%、人力成本降低95%,这项无人驾驶技术源于清联智控自主研发。成立仅1年多的时间,在智慧矿山、智慧海洋、智慧园区等运载装备智能控制系统领域,清联智控多项技术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清联智控是湖南大学无锡智能控制研究院的平台公司。2020年经开区引入湖南大学丁荣军院士团队,依托湖南大学机械工程一流学科和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建设湖南大学无锡智能控制研究院,重点围绕无锡市和经开区的“互联网 +制造”产业,构建市场需求、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应用发展的系统性链条。
“我们9月份过来考察,11月就签约了。”湖南大学无锡智能控制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净,第二是活力,尤其是营商环境充满活力。“政府承诺一定会兑现,主动服务意识很强,会帮助企业考虑发展问题。”
据研究院负责人介绍,清联智控主要做“研发 +销售”,并不涉及“生产环节”,但无锡的许多家企业既能为清联智控的生产环节提供补充,又能在产业链上形成互补。比如,清联智控与无锡上市公司华东重机达成合作,既为华东重机提供了行业领先的无人驾驶技术支撑,同时也促进了清联智控在无锡更快地成长。
如今,研究院在经开区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刚来时只有8个博士,现在规模达到近200人,其中研发团队有上百人,产业化团队60多人,清联智控全年的营收也达到约4000万元。
“‘四区’建设目标有三个直接与产业相关,抓产业、抓项目一直都是经开区立当下、谋长远的重中之重。”经开区经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经开区瞄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培育新经济、新业态,谋划建设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333+5”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形成“小镇+平台+生态+集群”的产业发展路径模式。
与此同时,以“一镇五园”为主阵地,“强链、补链、延链、造链”为发展主线,“挂钩领导+工作专班+工作例会”为推进机制的产业生态圈建设也在经开大地上逐渐铺开。
五年来,智能网联汽车、储能和新能源、集成电路设计和装备、精密医疗器械和精准医学、工业软件等五大产业生态圈蓬勃发展,一批重大创新平台、产业平台、人才平台等快速集聚,浪潮卓数、雪浪数制等企业展现出强劲的爆发力。
以集成电路设计和装备产业生态圈为例,太湖湾信息园作为该生态圈的主要承载园区,全力打造太湖湾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集聚好达电子、研微半导体、稳先微电子、前诺德半导体等30余家生态圈企业。
目标到2025年,经开区将建成智能网联汽车、储能和新能源两个百亿级生态圈,五大生态圈产出规模累计超300亿元。
产业生态圈发展的背后,正是得益于经开区灵活的运行机制、优质的营商环境,以及背靠制造业重镇,与生俱来的发展沃土和需求。“经开方案”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不止步于此,为进一步实现产业提质增量,经开区正全力加强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储备,不断加大对外交流力度,探索引入国际化创投资本和创新项目。
数据显示,2023年1-9月,经开区累计签约项目超100个,总投资超130亿元;新增总投资超亿元项目10个,引入联能新材料项目、小度科技IoT总部、绿叶诊断总部、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无锡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国电投新型钠离子电池及储能项目单体总投资达50亿元;成功举办2023全球招商合作大会、海归小镇(无锡物联网 )全球合作发展大会、2023锡港创业及私募投资合作交流座谈会等招商活动共56场。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海归小镇正式启用。
随着一批批重点项目签约落地,一个个新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一条条含金量高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经开区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浪花。特别是海归小镇的赋能,势必将与“一镇五园”形成联动发展的全新格局。
激活科技创新力
产业集群、企业集聚,但如果不能掌握产业链高端,规模再大也将变得不可持续。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一方面需要提升产业的发展效率与质量,延展产业链的长度与广度,另一方面也要打好科技创新这张“王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经开区这片土地上,从不缺少创新基因的铺陈与加持。自成立起,理念创新、机制创新、路径创新即融入雪浪小镇建设血脉,2020年无锡提出建设太湖湾科创带,经开区被寄予厚望。
2021年,经开区“科创10条”发布,围绕科技金融、产业招商、创业孵化等,强化自身科创板块的定位。
杨建平表示,坚持科技创新是年轻的经开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也唯有打破路径依赖,以更解放的思想、更扎实的举措,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科产城人”加速融合,培育新动能、提升新优势,才能成为科创带上名副其实的主阵地、主力军。
五年来,经开区主动融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长三角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积极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自主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模式,不断激活“从 0到 1到∞”的科技创新力。
经开区也已成为无锡产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在这里,科技企业林立、研发机构林立、创新平台林立,无锡深港协同创新中心、无锡—横琴粤澳协同创新中心等“科创飞地”持续赋能。经开区正以大智慧和大勇气,不断创新、试验、复盘,向着真正的更高水平的创新之城进发。
提升人才吸引力
人才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处于奋进之姿的无锡,近些年广纳英才,持续优化升级“太湖人才计划”,接连推出实用高效、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体系。
经开区更是如此,锚定“高端人才集聚区”发展目标,聚焦各类人才“引育管用”,深入实施人才工作“八大专项行动”,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才赋新城”区域人才品牌。
一方面是人才引育。五年来,经开区持续配强“资金 +政策”双引擎,相继出台“经开十条”“新八条”等一揽子政策,设立100亿元产业、科技、人才扶持资金,累计支持人才科创项目超过百个,相继引进陈俊龙、陆亚林、丁荣军等一批院士团队项目,跑出了平均每2天落户1家科创企业的“加速度”。
随着海归小镇的正式启用,经开区从六大维度进一步推出27项政策,给予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全过程支持。对重大海归人才项目最高给予1.5亿元支持;对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引进和攻关“卡脖子”关键技术,给予最高5亿元支持等,着力构筑海外高层次人才“强磁场”。
据统计,经开区加大国家、省、市三级重点人才培育,累计申报量超过170项,其中国家级人才工程项目有效申报率位列全市第一,成功入选项目数量同比增长200%。
另一方面是人才平台建设。五年来,立足于经开区“一镇五园”功能区布局,人才平台加速成群。盛业资本区域总部、智联招聘全球第二总部成功落地,海归小镇、太湖湾校促会、海创人才等一批海内外平台建成,人才金融港、尚贤湖基金Park等平台,为人才、企业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生态链”。经开区高层次人才“朋友圈”越扩越大。
同时精准聚焦高层次人才需求,经开区谋划打造高品质国际人才社区,围绕安居、就业、生活、医疗、留商、子女教育、人才培养等,提供一站式、全链条人才服务;通过举办“才赋新城”“一见倾心缘来是你”等系列活动,营造为才留才的良好氛围,以此构筑太湖畔宜居宜业“最优人才栖所”。
塑造绿色生态力
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毗邻太湖的经开区,“绿色基因”与生俱来。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优先位置,经开区全力以赴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绘就水城共融、蓝绿交织、低碳环保的美丽画卷,为经开高质量发展擦亮生态底色。
在建设、改善、治理环境的过程中,着力提升绿色生态能级,是经开区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也是更深层面的“生态环保示范区”应有之义。
如杨建平所言,经开区把产业发展和各项建设纳入绿色发展的轨道,将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建设,不断“护”牢生态、“建”出质态、“塑”好形态,积极打造科产城人和谐共享的五彩经开。
五年来,经开区在追求绿色、追求多彩上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水生态综合治理持续改善。2019-2021年,经开区3个国省考断面达到考核要求,小溪港水质满足治太考核要求;2022年,经开区4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其中国考小溪港断面水质平均II类;2023年以来,未发生“湖泛”或蓝藻大面积堆积等现象。
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攻坚突破。常态化抓好源头治理,严控工业企业、餐饮油烟、移动源和建筑工地等污染排放,积极推动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不断提升污染天应对能力。截至2023年9月,经开区PM2.5累计浓度为26.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1.5%;优良天数比率77.7%,同比增加5.9个百分点;臭氧超标天数为54天,同比减少15天。
“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稳中有进。编制并印发《无锡经济开发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及年度工作计划,大力开展“无废细胞”创建,计划至2025年底创建量达300个。
全域“双碳”示范区建设全速前行。规划打造无锡首个国际示范区,以全球视野勾画“中瑞低碳生态城”,将围绕12个绿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实施光伏推广和用户侧储能、绿色能源站点、绿色零碳建筑推广等十大工程项目……
其中,绿色出行板块启动的慢行绿道——“零碳”环,不仅是串联国际会议中心、尚贤河湿地公园、奥体中心三大项目的“重”要环线,更是贯彻了绿色、低碳“轻”盈的环保之路。在“零碳”环中的“低碳科普展廊”,碳排放量、资源利用情况等数据轻松可视化,也让来往的行人或小憩的游客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何为绿色低碳。
“美丽经开”的绿色生态力持续贯穿民生配套、产城融合、城市更新、道路环境等全区发展,而经开区在全力塑造现代化城市新形象、打造宜居城市新标杆的过程中,绿色发展内涵也不断延伸。(文|张安彤 陈浩杰 殷晴)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