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3000多年,小古城遗址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发布时间:2025-01-01 14:58:52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网 杭州1月15日电 题:沉睡3000多年,小古城遗址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作者 童笑雨

  从良渚古城遗址出发往西约10公里,是浙江考古界的“新贵”——小古城遗址。它距今3000多年,发现了院落型建筑群、人工堆筑高台、城墙与木构水城门等系列重要商代遗迹。

小古城遗址庙山发掘区的人工高台遗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人们往往觉得江南地区要到春秋的吴越争霸时才再度崛起,小古城遗址的发现,刷新了学界对浙江商代考古重要性的认知。这是此前在浙江杭州举行的小古城遗址考古发现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的共识。

  日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小古城考古项目负责人罗汝鹏接受采访时表示,小古城遗址的“潜力”绝非仅于此,或者说,如今的考古研究成果只是1.0版本。小古城遗址一期考古研究已经进行了8年,但仍有很多未解之谜困扰着罗汝鹏。

小古城遗址出土文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人工堆筑台体的用途是什么,算一个。在他看来,它是此次考古中最令人惊讶的发现。

  人工堆筑台体位于庙山发掘区,形状好似个蛋糕,修筑在小古城遗址最高处——庙山山顶之上,其中东西长超60米,南北宽超50米,有三四层楼高,台顶和台脚都发现了建筑痕迹。

  罗汝鹏形容,“从远处看这就是个五彩斑斓的建筑”。台体表面是不同颜色的夯土带,分界线十分清晰,说明先民是运了不同的泥土,一条条地用版筑的方式修建的。毫无疑问,他们并非只是修个普通土台子。“这可以说是中国的‘金字塔’,只不过顶是平的。”

  虽然高台占地面积大,但台顶的建筑规模却很小,是个不足100多平方米的院子,建筑的设计十分考究,坐落于正中间,为正南北朝向,台顶周边可能还有矮矮的围墙,能吹吹山顶的风,但可以推测,这里多半是不适合人日常居住的。

  据悉,小古城遗址的高台建筑是同时期中国南方地区发现的最大一座,这样奇特的造型,在中国同时期也是首次发现。它的来源,是个疑问。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传承于良渚文化类似瑶山遗址、汇观山遗址那样的祭台。

  高台的用途是祭祀还是天象观测?台顶的建筑会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所见的神庙吗?罗汝鹏没有答案,但可以明确的是,它具有特殊功能性意义。

  在庙山的西侧、南侧,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了建筑痕迹。其中南侧的大片地区,与庙山高台南北相连,通过全面的勘探,这些区域内都发现了黄土与沙土铺垫的痕迹,而这一现象,在小古城其他区域内都没有发现,罗汝鹏推断,这应该是小古城城址内具有更高地位的人群生活的区域,而庙山应该就是这群人实施某种仪式的场所。

  能否根据高台的土方量、建筑规模推算出小古城遗址的规模,以及有多少先民居住?罗汝鹏表示,小古城的面积不大,城内面积只有约25万平方米。至于有多少先民,很难作出回答。如今进行的只是小古城遗址的一期考古,更多秘密还有待勘探。

  良渚文化晚期良渚人去了哪里一直是个谜,小古城遗址的先民,会是良渚人的后代吗?

  罗汝鹏说,目前在小古城遗址区未发现墓葬,无法和良渚人进行DNA对比。但他能肯定的是,虽然与良渚相隔2000年,但小古城遗址先民的生活处处有良渚文化的基因。

  他们曾和良渚人一样,乘着独木舟在城市里穿梭。

  考古发现,在北城墙有一座商代水门遗迹保存较好,是中国同类型中最早的,其用途、结构和秦末至西汉时期广州南越国木构水闸相似。水门类同于城门,可供舟船进出通行,也能阻断水流。

  “但它内径偏小,最窄处仅1.5米,只能通过独木舟和竹筏子。”罗汝鹏推断,它应该是最小的一处水门。此前,他们勘探过,另一处水门遗迹木构的分布范围要更宽。

  在这片相邻的土地上,稻作文明被延续了下来。目前发现小古城人用石犁耕种稻田,用陶罐煮饭,可能偶尔宰杀猪、鹿等改善伙食。

  他们也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影响,可以说是良渚文明和中原文明的继承者,这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鲜活体现。

  中国青铜器的产生,较早出现于中原地区的中心城邑。小古城遗址出土了铜斧、铜刀等青铜器,从铸造工艺来看很可能就是受了北方或者江淮地区的影响;从聚落模式来看,小古城遗址也与良渚的高度集中不同。

  “良渚古城是权力与信仰中心,是超大型的聚落,呈现出极端的向心性。但3000多年前的长江中下游,没有特别明确的超级中心,反而遍布着诸多小中心。小古城遗址只是其中之一。”罗汝鹏称,在小古城遗址的北部,同时期就有湖州毘山遗址、江阴佘城遗址,它们规模也不大。这一文明模式,更像中原地区的采邑制。

  他们会是北人南迁吗?罗汝鹏不清楚,但他觉得,小古城的先民可能是早期越人的一支。据悉,小古城遗址属于考古界所分类的马桥文化、后马桥文化一类,时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末期至商代,而属于马桥文化与后马桥文化的人群一般被认为是越文化的源头。

  “他们是不是早期越人,我现在也有点怀疑,因为在考古学领域研究人比较困难,现在资料也太少。”他举了个例子,单从用餐工具来看,谁是中国人,谁是英国人,一目了然,但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使用筷子,这就很难分辨,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去佐证。

  罗汝鹏寄希望于二期的考古发掘。小古城遗址的高台用途是什么?现场出土了青铜器,它是否有专门的冶铜工业区?整个遗址在东苕溪流域遗址群中是否有特殊地位?像剥洋葱一样,这是小古城遗址更内层的未解之谜。

  从考古人的角度来说,小古城遗址也是撬动南中国商周研究的一个支点。

  在良渚文化消亡后的1000年里,南中国文明渐入沉寂,为何在几百年后,突然出现了一个文化高峰,出现了那么多的村落与中心?南方的文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罗汝鹏希望,小古城遗址能拼接起自良渚到东周越国时期2000多年的历史空白。(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