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1:41:40 来源: sp20241215
内容提要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科技创新的坚实基础。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深入阐述、提出明确要求。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湖南考察时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既遵循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契合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的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较早把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发展联系起来,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通过考察机器大工业发展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马克思进一步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的这些论述,揭示了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强大引擎作用,阐明了科学技术会不断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中,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原理基础上,更加强调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作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
指明了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强调:“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胡锦涛同志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对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等进行了总结、概括,把我们党对生产力理论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为我们在新征程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明确了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国际竞争格局。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这为我们抢抓机遇塑造发展新动能,进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以优取胜、以质取胜明确了基本路径。
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科技创新的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投入大幅提高,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推动科技创新实力跃上新台阶。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3万亿元,是2012年的3.2倍,居世界第二位。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2.2亿人,较2012年增加了1亿人左右。2022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635.4万人年,较2012年接近翻了一番,稳居世界第一。得益于科技创新投入和人才资源的大幅增加,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23年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居第十二位,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成果量质齐升。科技创新成果持续生成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对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跨越攀升,高水平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果在量上持续积累。2023年,我国授予发明专利权92.1万件,是2012年的4.2倍;有效发明专利499.1万件,是2012年的5.7倍;签订技术合同95万项,是2012年的3.4倍。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果在质上不断突破,5G网络、高速铁路等技术世界领先,“中国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硬核技术加快发展,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抢占了一批科技制高点。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国产C919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营、5G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成为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生动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机和活力。
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能够有效激发创新潜能,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新时代以来,我国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努力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研组织管理方面,着力优化调整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机制,创建“揭榜挂帅”“赛马”等新机制,推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在科研评价体系建设方面,落实科研项目评审、科技人才评价、科研机构评估“三评”联动改革,实施科研人员减负行动,坚决破除“四唯”倾向。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的权利义务、分配方式、保障措施等,着力破除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这些重要举措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生态不断向好,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科技创新持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奋楫者先,创新者强。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先进质态跃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数字技术创新。数字技术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也是驱动生产力跃升的重要引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原创技术水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加强数字技术先行突破,为更广泛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提供先进的要素、工具和手段。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形成推动数字技术创新的强大合力。加大数字技术基础研究跨领域合作力度,推动数字技术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应用。
加速绿色低碳科技攻关。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速绿色低碳科技攻关,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有利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快推进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构建绿色供应链,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大绿色低碳科技研发政策引导,促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突破。丰富支持绿色低碳科技研发的政策工具箱,优化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提高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加大对绿色低碳科技研发的金融支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低碳型项目和企业,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
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既有利于打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通道,实现创新由“点”向“链”的延伸,又有助于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速度和效率。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利于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调动各主体各要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创新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创造力的科研管理机制和模式。深化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改革,大力推行创新攻关“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深化科技创新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潜心研究的良好氛围。
加强创新人才引育。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要着重加强创新人才自主培育,根据科技发展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造就一批又一批本土化高层次创新人才。完善海外创新人才引进工作,以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大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更多人才资源。
(作者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3日 09 版)
(责编:袁勃、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