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影像”:善用“小切口” 讲好“大故事”

发布时间:2024-11-01 17:45:35 来源: sp20241101

  “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以下简称“创作计划”),以面向全球征集中国主题影像选题,搭建中外交流、联创联播国际平台,培育融通中外的影像人才队伍,精准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宗旨,其无可替代的渠道优势和专业求实的传播理念广受瞩目、影响深远。第二届创作计划,在去年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精进与完善,更加专业、更符合规律、引人期待。

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启动仪式活动现场

  敢用“小切口”,是一种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向世界宣示,致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故事是百年未有大变局中最大变量,是决定十四亿中国人民命运、并深刻影响世界的宏大叙事。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走进新时代的中国,体量和能量足够大,故事足够精彩,中国人已经有足够的自信,不接受被妖魔化、污名化的同时,也拒绝笼统的夸大、刻意的拔高、盲目的肯定,有能力立足平实的语态和心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第二届创作计划在设计理念上强调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故事讲述大道理,提炼和阐释中国发展理念、发展方案,通过温润平实的故事,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贡献,讲明白“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中国外文局局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杜占元在启动仪式上致辞

  敢于“小”,是一种态度。如何处理好宏大叙事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国际传播一直以来的重要课题。曾有业界前辈说,写稿时要想象自己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要求记者提高认知维度,在最大视域之下,观照报道内容,审视新闻意义所在,这非常重要。与此同时,需要谨慎以待的是,勿陷入某种横空出世的政治想象,勿陷入某种宏大叙事的空泛高蹈。

  有时候,一些产品看似鸿篇巨制,实则空洞无味,同时还会形成对中国话语影响力和中国故事好奇心的巨大耗损,无端冲抵不少中国形象的正面因素,在舆论场上付出没有意义的代价。平实的心态和语态,不仅可以降低国际交往成本,还可以提高国际传播效能。新鲜、深刻、真实的话语,代表了传播者的正心诚意。所以,需要不断地与空话套话对抗,不断避开不负责任的空泛宏大,躬身入局,到生活深处,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第二届创作计划致力让国际受众看得懂、听得进,强调透过普通人生活与情感流变,了解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是符合规律的工作安排,是看到了并相信平实的力量。

中外联合创作节目展出作品

  善用“小切口”,是一种能力

  把故事写小,并不容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一种专业能力,更是一种政治判断。“小”,并非只轻巧、不止于清奇,大视野、大事业中有意义的“小”,小而深,小而实,才可以成为讲述中国国家故事的入口。

  那么,如何找到可以成为国家故事讲述入口的有意义的“小切口”?需要创作者不断从高站位、长纵深去审视和观照,去发现并锁定那个有意义的“小”。需要创作者不断回到讲述中国故事讲述的初心,去除芜杂,捕捉要害,找到那个闪着光的时代之刃,找到社会和人心的焦点,加大压强,用情用力,充分开掘,做深做透。如探照灯,把所有光线都集聚一处,收束受众的注意力,必须跟着探照灯走。如凸透镜,聚拢阳光,持续照射,最终把树叶点燃,穿透人心,穿越传播的隔阂,跨越意识形态障碍,入脑入耳入心。

创作计划导师魏克然·钱纳在启动仪式上发言

  以此角度观察,可见第二届创作计划期望通过国内国际两种视角,以细致入微的故事,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前进的壮阔进程,具象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体故事,让国际观众通过感受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流变,了解中国共产党,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非常专业的要求。越是在传播语境深刻复杂变化的时候,越是需要以专业理念,按传播规律,在国际舆论场上发出坚定、温和、理性的中国声音;越需要我们善用“小切口”,善于把宏大具象为“小”,把政治具象为人,把理念具象为故事,进入细节,带着温度,讲好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

  期待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出现更多善用“小切口”的海内外创作者,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利好世界的“大故事”。(作者 王晓晖)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