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0:48:06 来源: sp20241224
2月4日,2023年度的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该奖是中国政府专门为表彰对中国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来华工作外国专家设立的荣誉奖项,2023年度共有50名外国专家获奖。由中国科协推荐的国际动物学会执委马霍是此次获奖的外国专家之一,在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之际,作为欧洲科学院和法国科学院“双料院士”的马霍获此殊荣自然具有特殊意义。相关专家2月5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法两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有着深厚的合作,近些年来,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和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认可,中法学者在该领域的密切交流和互相支持,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马霍向记者展示所获得的中国政府友谊奖奖章(拍摄:樊巍)
“当我得知获奖的消息时,我感到非常惊喜,于我而言这是一件非常特别的事情,我所从事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问题,几乎每个人都很关心这个问题,我为此而获得中国政府的奖项,我感到很高兴。”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马霍教授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在国际动物学会执行主任、海南大学教授张知彬看来,马霍不仅在学术上颇有造诣,而且是长期致力于推动中法科学合作交流的知名学者,他的获奖当之无愧。
“马霍是国际上在动物学和生态学领域非常著名的科学家,他长期致力于南极企鹅的研究,其在科研领域的贡献首先表现在他创新性地采用无线射频的方法,将小型的感应器注入企鹅体内,代替传统的在企鹅身上加装环型感应器的方法,在对企鹅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降低了对于企鹅的影响。此外,马霍还是国际上最先使用机器人开展企鹅研究的学者之一,他采用伪装成企鹅的仿生机器人‘潜伏’到企鹅群体内,近距离接近标记的企鹅,采集相关数据,尽量减少企鹅群体研究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张知彬介绍。
在2月5日上午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的一场公开活动中,马霍也介绍了他开发相关技术的心路历程。马霍表示,作为全世界第一个在野生鸟类中使用无线射频技术的人,这项技术清晰地记录下了人类活动对于野生鸟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在野外条件下开展动物研究,我们需要特殊的技术,现如今我们已应用卫星技术去观察气候变化对鸟类生活带来的影响,例如我们发现相较于寒冷年份,在温暖年份中,企鹅需要花费更长时间,走更远的路才能找到食物。”
此外,马霍还发现了新鲜鱼类在企鹅肚子久存不坏的秘密。张知彬介绍称,雌性企鹅每次出门捕鱼需要耗时三至四周,此后要将鱼类储藏在胃中带回来喂食小企鹅,如此长的时间里,企鹅如何保证储藏在胃中的鱼类不被自身被消化也不变质腐烂?马霍及其研究团队发现,企鹅体内有一种抗菌类物质能够长期保证食物新鲜,“其利用这种物质开展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开发,该项研究的一位合作者还因此得到了诺贝尔奖。可以说马霍在南极企鹅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学研究方面有着极为突出的贡献。”张知彬表示。
在立足做好学术研究之外,作为法国科学院和欧洲科学院的院士,马霍在持续推动中法之间各层级的学术交流活动。
始于1889年法国巴黎国际动物学大会,是目前世界动物学界最高级别国际会议,而主办这项大会的国际动物学会秘书处设置在中国,这也是首个落户在中国的二级学科国际组织。张知彬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国际动物学会执委的马霍发挥了巨大作用,“其本人非常支持这项提议,对于国际动物学会在我国开展的学术交流讲座和科普宣传活动他都积极参与。此外,马霍还是法中高级人才交流协会名誉会长,每年他都会组织许多法国科学院的院士来中国访问,涉及各个领域,可以说他在促进中法各领域开展学术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张知彬称。
近些年来,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包括法国在内世界多国学者的高度肯定,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马霍也表示,其对过去十年中,中国的科学家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取得的科学成就印象深刻,相关学术出版物的数量大量增加,研究成果的质量也大幅提高,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屡屡登上最好的学术期刊,“我认为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努力。”
张知彬也表示,在一些国际性的交流活动中,自己能够深刻感受到各国学者对于中国近些年来野生动物保护以及生态保护成就的高度肯定,这集中表现在野生大熊猫、朱鹮等稀有野生动物的种群成倍扩大。此外,中国对于古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以及动物物种的普查、动物志的编写工作非常细致完善,国际上目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做到中国这种程度,丰富的史料为各国学者开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还有国外学者表示,中国对于蝗灾、鼠灾、鼠疫以及血吸虫病都控制的非常好,这得益于中国有很好的基础研究,他们对于中国成就高度认可,也希望能多多开展国际交流,大家各取所长,共同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张知彬说。
(责编:申佳平、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