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得出、接得住、留得下 京津冀协同发展稳步推进

发布时间:2024-11-16 15:56:33 来源: sp20241116

  8大专区、200余家京津冀优质企事业单位、近7000个就业岗位……近期,第十二届京津冀招才引智大会暨2024年北京市大型春季现场招聘会吸引了众多求职者。在职业指导专区,有7位国家级职业指导师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免费指导。参与招聘会的企业负责人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平台,让我们有了更多选择。”

  记者了解到,“招才引智大会”由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组织,到今年已连续举办12届,对推动构建京津冀就业“朋友圈”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稳步推进的一个缩影。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沛霖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十年来,京津冀三地融合发展成果丰硕,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质量持续优化,“一核两翼”新格局加速形成;二是公共服务、交通物流、营商环境、城市品质更加优质均衡,三地“内循环”动力活力不断增强;三是优质科技、教育、医疗等资源互利共享机制迭代创新,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底更加扎实。

  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不是一场简单的“迎来送往”,而是从经济、文化、民生、生态等多方面发力,齐心协力携手向前。这既要求持续推动北京资源“疏得出”,也要让津冀“接得住、留得下”。

  在此背景下,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在产业转移承接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助力京津转移企业安心落户发展。例如,针对京津企业跨区域迁移“两地申请、多次跑”的问题,当地行政审批局专门设置了京津冀企业服务专窗,与京津建立流转联办机制,企业可实现“一次不用跑”无感迁移。据了解,自2014年以来,该区共实施京津项目270个,总投资2037.22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768.81亿元。

  总的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若要取得新突破,还有哪些模式和框架有待优化?又有哪些领域和环节需要重点关注、优先发展?

  李沛霖分析称,从京津冀三地实践来看,交通物流、平台机制、公共服务、环境品质等“夯基垒台”工作成效显著,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尚未充分转化为三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引领力、支撑力、互济力,制约着高端要素功能在津冀落地扎根,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也有待进一步发挥。

  “因此,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更大突破,需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依托流通一体化促进经济一体化,持续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重大生产力布局,以需求为导向,完善软环境、硬实力,合力建成动能强大、生活美好、活力四射的国际化城市群。”李沛霖表示,在未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仍有四个方面需要重点发力:

  一是基础设施引领协同发展“再强化”,共促北京非首都功能沿轨道交通干线,分类向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的“两翼”和京郊、环京、津冀的“三圈”实现“集聚式疏解”;二是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再深化”,共建国家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试验示范区;三是区域发展软环境“再升级”,共筑优质畅联的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生态功能、城市品质;四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维度“再拓展”,陆海统筹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京津冀三地还将持续涵养系统思维、大局观念,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深层次协同联动,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人民网记者 许维娜 实习生张艺弛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