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6:35:03 来源: sp20250105
陈国强院士(左)在指导学生。 薄 傲摄
1997年,陈国强在上海血液研究所工作。 张旦昕摄
人物小传
陈国强:1963年11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他多次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带领研究团队致力于白血病和实体肿瘤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学基础研究,在肿瘤细胞命运决定和微环境调控机制方面获得系列创新性发现。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3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辞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今年初秋,按对口支援海南自由贸易港要求,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肿瘤系统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陈国强,接过海南医学院院长的重任。
在海南就职两个多月,老友再见他时,惊讶于他的勤奋。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这位已过花甲之年的院士,拼命听课、调研,发现并解决问题,特别是奋力延揽人才……
“在更难、更基础的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更能体现拓荒的本领”
陈国强出生于湖南攸县山村,1979年他16岁,可以考大学了!没想到高考落榜,1980年再考,勉强够本科线。他美滋滋地在志愿栏填满“政法”专业,却等来了衡阳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上大学时,上海第二医学院来了位教授,讲了7天课,他懵懵懂懂地去听。来讲课的是血液学泰斗王振义教授,即便是在这所不知名大学讲课,王教授依然一丝不苟。油印的讲义,透过简陋的投影仪,影影绰绰地投在墙上:从血小板、止血、血栓到免疫治疗,王教授抽丝剥茧的讲述点燃了陈国强学医的兴趣。“其实没怎么听懂,但医学的强大逻辑太让人震撼了:我跟定他了!”陈国强说。
陈国强从此发奋读书,成绩跃居年级前列,读硕士研究生时果真拜在王振义门下。毕业后回到衡阳医学院,教了5年书后再闯上海,这回是跟王振义读博。
读博期间,他参与挑战世界级难题——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陈国强解决了维甲酸治疗APL耐药性和易复发问题,为后续三氧化二钾治疗APL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在国际血液学刊物《Leukemia》(《白血病》)上发表。随后,他便投入对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通过研究,陈国强揭开了治疗APL的细胞分子机制,成果接连刊发在国际血液学权威期刊《Blood》(《血液》)。他的3篇论文,在该领域单篇引用量最多。“科学发现,往往是多思考了一个问题、多坚持了一分钟、多走了一步路。”陈国强说。
随后,陈国强又投入新的研究——发现低氧环境下白血病细胞分化之谜,提出Prx Ⅰ/Ⅱ蛋白作为治疗白血病药靶的重要性。这一发现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德国马普研究所也将其列入“大海捞针般发现药靶”十大成功案例。
随后,陈国强在科研之路上不断取得突破。34岁,陈国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38岁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2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正当成绩满满时,他却转换了研究方向……
他转向研究消化系统实体瘤,特别是难治愈的恶性肿瘤。同行不解:血液肿瘤研究轻车熟路,何苦转到出成果慢、发论文难的“荒地”,从零开始?“在更难、更基础的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更能体现拓荒的本领!”陈国强说。
“培养名医,靠多中心临床研究,拿出一批引领性诊疗标准”
2001年底从国外深造归来,陈国强选择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成为该教研室主任。
“无设备、无经费、无成果”怎么办?他借款70万元,立下“军令状”:在国际一流刊物发表高质量论文,带出一批至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队伍。“不完成目标,我卷铺盖走人!”陈国强说。
同事们对此窃窃私语。没想到,3年后承诺超额兑现——陈国强带头创建了完整的实验技术体系,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担20多项国家和上海市科研项目,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20多篇论文。
2010年10月,陈国强担任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有天晚上,他来到实验室巡查,发现很多学生心不在焉。他心里明白,面对科研难题和环境,青年教师也很苦闷,在医学院进行改革的想法在心里就此埋下……
说干就干。陈国强推开重重阻力,试行本科生教学“班导师”制,学术带头人言传身教。他作为首席科学家,率先做起“班导师”,试点推行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助理研究组长培育计划。
改革举措,一棒接着一棒。2011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和SCI论文数量,上海交大医学院连年排在全国医学院校前列,临床医学实力稳居全国头把交椅,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等多个学科再创佳绩。
成绩这么好,陈国强仍犯愁,愁源自临床研究短板……
当时医院没有诊疗标准,同科室医生各治各的。“培养名医,靠多中心临床研究,拿出一批引领性诊疗标准。不然,临床医学怎么为公众健康作贡献?”陈国强说。
破题的办法纷至沓来。政府、医学院、附属医院三方共同投入,特别加大对生物样本库、临床研究平台、临床研究方法学建立等基础设施投入,为临床学科研究保驾护航。
“选择了医学,就是选择了奉献和责任”
这两年,陈国强把精力投入在带学生、做实验、搞科研、做学术报告中……不少学校向他发出邀请,他却选择了海南医学院。“要教学生在人生中面对不确定性,激发质疑精神,防止盲目和短视。”陈国强说。
学生朱晓娜本科就读于齐齐哈尔医学院,考入上海交大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开学第一讲,陈国强的攸县普通话让朱晓娜印象深刻:“选择了医学,就是选择了奉献和责任。医学直面生命,需要温度和情怀……”她听后心潮澎湃,继续报考陈国强的博士研究生,选择研究周期较长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方向,一读就是5年。今年5月,刚刚通过答辩,“受陈老师影响,困难面前,我们也变得勇敢。”朱晓娜说。
做陈国强的学生很辛苦,论文标准比别处高。为了避嫌,他做院长时,不允许自己学生参评学校奖项。做他的学生也很快乐,可以在学术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每名学生毕业后,几乎都能独当一面!
“要做优秀年轻人的天使投资人。”陈国强说。担任院长10年间,上海交大医学院涌现30多位长江学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
上海交大医学院副院长郑俊克,就是被他“劝”来的。有一次,陈国强到美国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宣讲,碰到在那里做博士后研究的郑俊克。两人随即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谈,陈国强希望郑俊克加入自己的团队。郑俊克加入后,陈国强的承诺一一兑现,待遇还加倍。
副研究员沈少明也被他的精神激励。2014年博士毕业留校,沈少明自信满满,投出一篇论文。没想到,3年连遭15个学刊拒稿。
“心灰意冷想放弃,陈老师不准。他帮我从审稿人意见、实验细节中,找出各种推动研究的可能。”沈少明“泡”在陈国强办公室,反复打磨论文。3年间,办公室盆栽里一棵小苗长成小树;同时破茧而出的,是论文,也是沈少明自己。
“以责任敬奉医学,以理想砥砺学术,这是上海交大医学院的精神,是王振义等前辈传下来的。”陈国强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3日 06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