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2:13:08 来源: sp20241227
图①:景德镇陶溪川陶瓷集市上的年轻摊主。 景德镇市委宣传部供图 图②:陈晓杰在自己的陶瓷工作室整理陶瓷作品。 本报记者 周 欢摄 图③:景德镇的陶瓷工匠正在雕刻陶瓷。 张 瑶摄(影像中国) 图④、图⑥:景德镇陶溪川创意集市上青年工匠的陶瓷作品。 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图⑤: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泥土中脱胎,在窑火中淬炼,浓缩着中华文明古与今的江西省景德镇,曾见证万里瓷路的辉煌。千年瓷都“因瓷而生、因瓷而兴”,火与泥的交融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了一个城市千年的奇迹。
近年来,御窑厂、陶溪川、陶阳里等一批遗产保护与活化项目逐渐建成,遗产活化深刻影响了景德镇的社会生活,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来到这里。由于年轻人的加入,从事传统手工业的创业方式成为景德镇的城市风尚,延续千年的古老产业在此焕发勃勃生机。
——编 者
天高云阔,绿树掩映;红砖青瓦,三间平房。
上午9点,陈晓杰来到自己的陶瓷工作室,拿出前一天晚上做好的灰黑色瓷坯,时而双手抱捧,揉捏塑形,时而手持工具,定睛细雕……
陈晓杰是浙江人,2015年从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专业毕业后,选择留在了景德镇。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绵延千年至今,陶瓷依旧闪耀着夺目光彩,以独特魅力深深吸引着年轻一代。在景德镇,如陈晓杰一样慕“瓷”而来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万多名年轻人忙碌在制瓷一线,他们在追逐陶瓷梦的同时,也为“千年瓷都”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匠从八方来
2012年夏天,陈晓杰和朋友成立第一个陶瓷工作室,取名为“瓷宴”。“瓷宴,陶瓷的盛宴。”2011年,刚上大一的陈晓杰参加了当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往对陶瓷印象仅停留在日用碗碟杯盘的他大为惊叹,“原来陶瓷这么美!”
2013年,工作室迎来两名新成员,面积从原来的80平方米扩大到300平方米。“我们4个人一起设计推出创意陶瓷,立即成为市场爆款,一年卖了10多万件。”陈晓杰信心大增。2015年大学毕业时,工作室其他3名成员选择离开景德镇,陈晓杰留了下来。当年10月,他的陶瓷作品进入景德镇瓷博会。
“拉坯成瓷、挥笔画坯,有自由创作的畅快;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有等待窑变的期盼;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陶瓷的美,是跨越时光的美……”讲起陶瓷的魅力,这个年轻人有说不完的话。
陶瓷的魅力吸引着陈晓杰这样的年轻人,而年轻人的到来也为千年景德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匠从八方来”“汇各地良工之精华”,是景德镇千百年来留下的传统,也是景德镇陶瓷技艺得以不断传承创新的重要因素,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兰涛介绍,元代,大量磁州窑窑工迁至景德镇,带来了新的装饰技法和新的烧成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此后,这样的故事不断上演。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八方来匠源源不断地带来新思想、新技法,景德镇陶瓷技艺不断发展。
近十几年来,来到景德镇的年轻人又给这里的陶瓷艺术和产业带来新发展。赵兰涛介绍,创新主要体现在造型的现代设计、装饰艺术符号的再造、改良及烧成技术的新探索上。年轻人的陶瓷作品突破传统,追求多样化,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市场需求。“年轻人与陶瓷的双向奔赴,展现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赵兰涛说。
专注每道工序
“啪!”占绍林将一小团瓷泥摔在拉坯机转盘正中,转盘转动,他双手抱泥,将泥团拉高、下推……两分钟不到,一只线条流畅、外形圆润的瓷杯泥坯便出现在眼前。
如今被大家视为“老师傅”的占绍林16岁就从鄱阳县来到景德镇,学习拉坯技艺。“师傅领进门一年,个人修行数十年。”占绍林笑言。时至今日,占绍林仍以拉坯为业。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大致有选矿、烧釉、制坯、施釉、烧窑等十几道大工序,又细分为72道小工序。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到了繁复细致的传统制瓷工序,至今,景德镇还完整保留这套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比如,制坯一般包括揉泥、拉坯、印坯、利坯、接坯、剐坯。其流程之繁、分工之细,令人叹为观止。在景德镇,每一道细分的工序,都有一批像占绍林这样专门从事的人,不少人一干就是一辈子。
细致的分工降低了初来者的创业门槛,也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所长,专注于一道工序,做精做细,取得成就。同时,景德镇不断发展的多层次陶瓷产业,为初来景德镇的年轻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时至今日,景德镇陶瓷产业已发展出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工业用瓷、高技术陶瓷等多种类型,既有大型瓷厂,也有个人艺术工作室。
中华技能大奖、轻工大国工匠……对于墙上和柜子里的荣誉,占绍林介绍不多,让他滔滔不绝的是技艺的突破和手艺的传承:“工匠精神意味着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的传承。”
代代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从建设非遗项目数据库,到实施艺徒制度、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近年来,景德镇不遗余力强化手工制瓷技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大批年轻人支撑起庞大的陶瓷产业链。
现在,湖南小伙邓敏正循着师傅占绍林的人生轨迹,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书写着自己的故事。2020年,邓敏从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毕业后来到景德镇,师从占绍林。2022年,邓敏出师,每天奔走在景德镇各大陶瓷工作室。“我租住在雕塑瓷厂附近,每天8点出门,干到下午5点收工。虽然忙碌,但在这里,我既能畅聊艺术,又能专心创作,寻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说起现状和未来,邓敏感到充实而又信心满满——这便是大多数安居于此的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当年轻人与陶瓷相遇,碰撞出传承与坚守的火花,创造出源源不断的惊喜;而在千年窑火中淬炼的瓷韵,同样滋养年轻人的精神和生活,让他们习得知识、沉静内心。
器成天下走
周六清早,胡子麟来到景德镇明清园陶瓷集市,打开折叠桌,铺上桌布,从行李箱取出打包好的陶瓷,小心翼翼地摆放在桌上。8点左右,不大的明清园内摆满了摊。一上午,游人熙熙攘攘,吆喝声、询价声……交织入耳,好不热闹。近年来,在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进程中,景德镇陶瓷从业者的文艺属性逐渐增强,多元化愈加凸显,这座手工艺之都逐渐有了产业园区和成熟的集市。
明清园陶瓷集市是景德镇几大陶瓷特色集市之一,位于原国营雕塑瓷厂内。在景德镇创业两年多的胡子麟每周都来这里摆摊,“申请相对容易,人流量也大”。
在景德镇,年轻创业者们的陶瓷作品不愁销路。在雕塑瓷厂内,有一个乐天陶社创意集市,2008年成立,是景德镇最早的大型陶瓷集市,对摊主陶瓷作品的品质要求较高。位于陶溪川文创街区的陶瓷集市则主要孵化大学生创业,集市规模最大。几大集市都是国内少有的专门化、常态化运营的陶瓷市场,各有侧重。
红房子、大烟囱、老窑址,夜幕下的陶溪川,灯火斑斓。马路两旁支起来的遮阳伞下摆满了各类陶瓷,往来人群摩肩接踵,人气满满,“瓷”味儿十足。陶溪川陶瓷集市所在的文创街区由原国营宇宙瓷厂改造建成,集市2016年对外开放。陈晓杰是常驻摊主,“每周都来,风雨无阻。经常满载而来,空箱而归。”他笑着说。
除了室外摊位,陶溪川还打造了创业平台和创意孵化器——邑空间,共130个室内店铺,可免费申请入驻。“目前,邑空间在孵实体116家,入孵实体成功孵化率93%,入孵实体到期出园率98%。”陶溪川邑空间负责人余鹏庭介绍。
在邑空间一处小门面里,摆满了各式风格的瓷杯,顾客一拨接着一拨,店主杨立前忙得脚不沾地。“我喜欢传统文化,自己设计灯笼杯、揽月杯……”杨立前是山东人,2010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景德镇,凭借着热爱与坚持,他的事业蒸蒸日上。
千年制瓷路,留下的不仅是天青色的记忆,更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古与今。近年来,景德镇打造了以御窑厂遗址为核心的陶阳里历史街区、以陶溪川为代表的文创街区、以三宝国际瓷谷为载体的陶源谷艺术景区和东市区“三陶一区”文创空间,为年轻的陶瓷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创意创业平台。从时光深处走来的景德镇,洋溢出愈来愈浓厚的青春气息。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2日 06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