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的壮美故事——写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之际

发布时间:2025-01-04 19:43:40 来源: sp20250104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丨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的壮美故事——写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之际

当地时间7月27日11时15分,正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不是简单一条路。它属于文化遗产中“建筑群”类型,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遗产区面积589公顷,缓冲区面积4542公顷。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吕舟表示,“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历代都城中能够完整体现都城系统的礼仪秩序、规划思想的具有唯一性的历史遗产。而且,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北京中轴线”更是多个深刻影响中国和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它是中华文明历史的见证。

自肇建迄今,“北京中轴线”持续地对北京城市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展现出传统规划理念持久的生命力。“它从13世纪一直延续至今,是活态的遗产。”吕舟说。

申遗成功,落槌只是一瞬。为了这一刻,“北京中轴线”申遗已走过了12年。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褚建好表示,在申遗过程中,北京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

在疏解、修缮、环境整治中,“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格局、历史风貌得到逐步复原和生动再现,中轴线的人居环境和城市风貌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先农坛遗产管理单位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动情地表示,参与先农坛遗产的保护管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光荣、也是责任最重的一项工作。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恢复先农坛历史风貌带来了百年难得的机遇。

近年来,先农坛完成了对庆成宫、神仓、太岁殿、神厨等建筑群的古建筑与油饰彩画的保护修缮工程,并在神厨、太岁殿、神仓、庆成宫内设立专题展览空间。

跟随薛俭的脚步来到皇家耤田,可以看到明清皇帝亲自耕种的地方。2018年,团队针对耤田开展考古发掘,清理出礼仪活动场所、耤田遗迹;并结合历史文献,恢复了耤田的历史景观。皇帝的“一亩三分地”,就此重现世间。

“‘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带动了先农坛内部分古建筑群的腾退。”薛俭说,“未来三至五年,先农坛还会有更多区域向公众开放。”

来自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的段文志,组织完成了中轴线上万宁桥的保护修缮工作。站在河道边,他指着万宁桥介绍,为了维护好这座建成700余年还为社会交通服务的桥,他们对桥梁的荷载能力、受交通震动的影响均开展了相应试验,对通行车辆执行限速、限重、限行。“我希望和大家一起,尽最大努力保护好中轴线!”段文志说。

北京市东城区居民范来友土生土长在鼓楼脚下。8年前,他和几个老伙伴组成了钟楼湾夜巡队。在巡视中,他们还随时观察古建筑有没有脱落或破损,发现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中轴线申遗成功,会让世人更加了解北京,了解这座城市的美丽之处。”范来友期待地说。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世界遗产大会上发言表示,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中国将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应对自然灾害影响、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科学引导旅游发展、提高阐释展示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北京中轴线”得到妥善保护传承。

“通过世界遗产的申报、价值阐释,讲述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讲述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认识我们自己文化的价值和力量,促进树立人民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也是向国际社会讲好古代和现代中国的故事的有效途径。”吕舟感叹,“‘北京中轴线’是一篇展现中华文明历史与文化的壮美故事。”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