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2 01:43:17 来源: sp20250102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国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回望这一年,国际环境变乱交织,国内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顶住压力砥砺前行,总体恢复向好,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记录了过去一年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中国经济承压前行、波浪式发展的奋进轨迹,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夯基蓄能、稳中有进的生动图景。
一、夯实“稳”的基础,中国经济顶住多重压力实现量的合理增长
过去一年,世界经济复苏动能不足,全球通胀水平仍处高位,主要经济体紧缩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凸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等风险上升,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恢复进程波动曲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内需、提信心、防风险,系统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国民经济恢复向好。
经济增长企稳回升。2023年,我国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实现了5%左右的预期目标。四个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4.5%、6.3%、4.9%、5.2%,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从相关实物量指标看,我国发电量比上年增长6.9%,能源消费总量增长5.7%,货物运输总量增长8.1%,5.2%的经济增长具有坚实支撑。纵向比较,5.2%的经济增速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横向比较,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30%,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就业基本盘总体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党中央明确提出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及时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就业形势总体改善。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分季度看总体平稳回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比上年多增38万人。就业形势改善,主要得益于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效应、服务业较快恢复的带动效应,以及稳就业政策的支持效应。2023年,我国可比价经济增量超过6万亿元,为就业规模扩大提供了坚实支撑。服务业特别是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较快恢复,对就业带动明显增强。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已经超过疫情前水平。在看到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就业结构性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举措加以解决。
核心CPI基本平稳。2023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2%,保持了温和上涨态势,低于美国4.1%、欧元区5.4%的涨幅,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饱受高通胀困扰形成鲜明对比。近几个月,CPI同比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2022年俄乌冲突等一些非经济、非常规因素导致食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2023年转为下降,对整体CPI影响较大。而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保持总体稳定,比上年上涨0.7%,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0%。近期,在春节假日带动下,居民消费需求增加,旅游出行、文体娱乐等服务消费较为活跃,有望带动居民消费价格逐步企稳回升。
国际收支保持平衡。2023年,我国加力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外贸顶住压力、促稳提质,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和国际竞争力。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1.8万亿元,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正增长,其中出口增长0.6%,横向比较好于主要外向型经济体,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产业链更长、附加值较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64.8%。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也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提供了支撑,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2380亿美元,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
二、积蓄“进”的动能,中国经济在爬坡过坎中实现质的有效提升
观察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中国经济,既要看“体量”,更要看“体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过去一年,全国上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动能上下更大功夫,不仅守住了宏观经济“稳”的基本盘,更在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拓展了“进”的新空间。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各地区各部门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2023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比上年增长3.8%,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升至15.7%、33.6%。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电子商务交易额比上年增长9.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9%。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建高速铁路2776公里,年末5G基站数达338万个。
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2.6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增长9.3%。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大国重器”亮点纷呈,彰显中国创造硬核实力。发明专利平稳增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超过四成。
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我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了发展的“含绿量”和增长的“含金量”。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26.4%,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绿色低碳新增长点不断涌现,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机组、充电桩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0.3%、28.7%、36.9%,“新三样”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不断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00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万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我国大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效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2023年新设经营主体3273万户,日均新设企业2.7万户。民营经济活力不断释放,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53.5%。在全球贸易低迷、经贸摩擦频发的大背景下,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了更多机遇。2023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46.6%。对外开放新平台加快构建,自贸试验区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18.4%。
三、巩固“好”的势头,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新进步
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既处于发展关键期,又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多发期。面对复杂局面,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着力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安全保障能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各地区各部门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让高质量发展更有温度和厚度。就业形势改善、服务业较快恢复,带动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6.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至2.39。“国货潮品”“冰雪文旅”等商品和服务受到广大群众热捧,较好满足了居民高品质消费需求。2023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名义增长14.4%,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7.6%;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民生兜底保障加强,年末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336万人、566万人、1054万人。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提升。我国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将发展成果转化为美好生活品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普及水平继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95.7%、91.8%,均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增加45万张、81万人。文化和体育设施日益丰富,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分别达3309个、3508个、415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9平方米。
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2023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8.4%,快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0.8个百分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470万公里,农民生活便捷性不断提高。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66.5%,助力乡村消费新业态较快发展。
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加强。我国持续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增产,有效克服多重自然灾害不利影响,粮食总产量达1.39万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90公斤。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574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4万公顷,更多“粮田”变“良田”。能源供应稳定增加,基础用能保障有力。初步核算,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比上年增长4.2%,原煤产量创47.1亿吨的历史新高。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力度不断加大,有效应对部分地区重大洪涝和地震灾害,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四、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我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较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发展答卷。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竞争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仍处于经济恢复和转型升级关键期,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挑战,这些问题,说到底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我们党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概括为“五个必须”,特别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硬道理”到“新时代的硬道理”,既有历史渊源的一脉相承,又有与时俱进的理论跃升,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并抓好贯彻落实。
要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从供给能力看,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突出,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形成了200多个成熟的产业集群,为快速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提供了先决条件。从需求潜力看,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不仅消费规模庞大,消费结构也在迭代升级,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高品质消费需求仍在加快释放。从要素禀赋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人口红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我国还是世界第二大“数据富矿”,应用场景丰富,海量的数据资源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从创新能力看,我国前沿科技领域厚积薄发,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40万家,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在加快转化应用。更要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五个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推动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01日 12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