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04:18:35 来源: sp20241117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日前,2023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公布,我国浙江下姜村、江西篁岭村、甘肃扎尕那村和陕西朱家湾村入选。这些乡村的精彩实践表明,以旅游产业为媒,可以有效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农村生态环境美起来,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当前,让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不断带来经济财富、社会财富,实现生态产业化,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保护自然生态,守护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乡村旅游活动的基础资源与自然场景。一是树牢“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注重开发与保护并举,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特色风貌的保护,强化有序开发、合理布局,积极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二是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一方面,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给大自然休养生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对农村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实施重点监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统筹植被恢复、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截污治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是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外在约束、提高治理水平、激发内生动力,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让保护良好生态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理念深入人心,激励村民和游客争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保护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合法权益,健全多元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旅游发展红利,拓宽共同富裕之路,增强乡村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凝聚力。
厚植人文底蕴,守望乡情乡愁。赓续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记忆和生产生活智慧,是乡村旅游的灵魂。纵览最佳旅游乡村,天然石城、秦岭老屋、徽派古建或围合相依,或鳞次栉比,与田地、河流、山峦交错相映,滋养着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农耕文化。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保持人文生态景观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保持建筑、村落以及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形态和内在关系,挖掘和保护乡村人文生态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经济及社会价值。需要看到,柞水渔鼓、民间社火、古法酿酒等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存储着不同地区人们生产生活的密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应着重阐释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时代价值、社会功用,推动其在旅游产品和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之中,使旅游成为宣传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窗口,让乡村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过程。
坚持文旅融合,释放生态价值。一是开发彰显本土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推进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居、游、养、娱”为重点,将生态资源、生态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加快文旅、农旅、康旅、体旅、科旅融合,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二是完善主客共享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通达性、便捷度和舒适感,加快打造主客共享的文旅新空间,推进乡史馆、乡村会客厅等公共文化空间与旅游集散中心一体化建设,形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设施体系,完善信息咨询、交通集散、商品销售、医疗救助、安全保障、文化宣传、文创展示、投诉管理等功能。此外,还可借助乡村题材电影、小说、诗歌、摄影、短视频等,培育更多本土记录者、讲述者,开发乡土文化课堂,更好展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生态观念的历史意蕴和时代魅力。
(作者:魏鹏,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陆健、胡晓军、李玉兰、王洋、王冰雅、宋喜群、张哲浩、李洁、方莉、尚文超)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