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山水如画田园如歌

发布时间:2024-11-05 21:30:50 来源: sp20241105

原标题:贵州 山水如画田园如歌

  隆冬时节,黔贵大地迎来今年首场降雪,莽莽群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近年来,贵州省牢记“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的嘱托,深入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乡村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乡村面貌发生新变化,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成为近悦远来的乡愁故园。

  环境美 乡风美

  大寒时节,走进贵阳市修文县扎佐街道高潮村村民叶家山的二层小楼,室内摆放整齐,地面光亮如镜。

  “家里以前是旱厕,臭味比较大,夏天容易滋生蚊虫。”叶家山告诉记者,如今家里修建了卫生厕所,同步修建了三格式化粪池,“不仅上厕所方便了,生活污水和厕所粪水也得到妥善处置,环境也更干净了”。

  高潮村党支部书记李德贵告诉记者,当年,由于历史原因,高潮村村庄建设滞后,垃圾乱丢、污水乱排、杂物乱堆现象一度比较突出,“村容村貌与和美宜居乡村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贵阳市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深入推进农村“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推动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革命性改变,让农村逐步走向“环境美”“发展美”“乡风美”。

  房屋统一风貌、垃圾干湿分类……这些新要求对不少村民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村民而言,都是巨大的改变。

  修文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张亮说:“村民还是习惯按照过去的方式生活。”

  李德贵表示,要在短期内转变群众固有观念,是一块“很难啃的硬骨头”,但又不得不为。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高潮村两委一方面加大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普及力度,另一方面及时处置违规行为。“村干部就像一个循环播放的复读机,大会小会经常讲,遇到村民也反复宣传,想尽办法把政策宣传到位。”李德贵告诉记者,“村干部用笨功夫促进了群众思想大转变。”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让修文县的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近年来,修文县成为重庆、湖南、广东等地游客心仪的避暑胜地。

  下一步,修文县将以农房改造为契机,积极改善人居环境,注入更多文化内涵,打造更加整洁美观、更具人文气息的人居环境。

  贵阳市还积极推动修改村规民约,将农村“五治”内容写入其中,并建立荣辱榜、红黑榜等机制,组织评选十星文明户,奖励先进、激励后进,既极大增强农村群众改善环境的自觉性,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马骁表示,实施农村“五治”,表面看是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层次是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开展整治,进村入户动员群众参与整治,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农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23年,贵阳市动态整治农村危房4028栋,实施14个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6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工程、9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和12条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此外还完成了400个村寨垃圾收集收运点、2个有机垃圾协同处置项目的建设。

  今年的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整村推进改厕、改圈和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力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4.5%,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80%。

  茶园绿 村民富

  寒冬未尽春已到。数九时节,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茶源街道联盟村茶神谷山头的茶树早已冒出鲜嫩的芽头,茶农娴熟地将一粒粒芽尖采摘入筐,一派繁忙景象。

  忙着采茶的茶农余芳说:“去年,家里的10亩早茶,卖茶青就收入6万多元。种茶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普安春茶比国内其他茶产区平均早出15天到20天,成为全国春茶最早开采的茶区之一。每年新茶开采时,会引来国内众多茶商蹲点收购,为当地群众带来可观的收益。2023年,普安县干茶产量9500吨,产值达12.95亿元,实现综合产值17.59亿元,带动农民1.8万户7万余人增收,户均增收1.7万元。

  “普安茶的优势不只在早,更在干净。”普安县副县长刘金告诉记者,县里把干净的要求严格贯穿茶叶种植、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等产业发展全过程,在茶叶种植前先行开展土壤检测,符合条件方可种植,茶园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贵州茶园禁用农药及绿色防控产品应用指导名录》用药,加工制作过程中做到叶不落地,确保每一片茶叶都是干净的。

  “干净”的普安茶只是贵州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早在2014年,贵州就喊出了茶园“宁要草,不要草甘膦”,率先在茶园中禁止使用草甘膦。2021年2月正式施行的《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规定茶树种植基地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成为全国首个立法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的省份。

  “干净”是贵州茶产业的生命线。遵义市余庆县坚持从源头防控上下功夫,积极推广以草抑草、以草治草和大豆间种等绿色防控技术手段,厚植茶产业生态底色。余庆县副县长余忠介绍,该县所产茶叶在2017年至2019年连续3年通过欧盟500余项标准检测,2020年至2021年的抽检合格率达100%。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表示,“干净”源于对生态茶园的精准管控,贵州大学科研团队还大力研发绿色农药,积极推行“以虫治虫”“以草抑草”及免疫诱抗等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为打造贵州干净茶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也为美丽乡村留下了一片净土。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2023年实现茶叶产量46.9万吨,完成产值643.8亿元。去年前11个月,贵州茶叶出口量达0.55万吨,远销美国、欧洲、非洲及东南亚国家。

  如今,一望无际的绿色茶园,既夯实了多彩贵州美丽乡村的生态底色,也鼓起了广大农民的钱袋子。

  续文脉 享发展

  古色古香的吊脚楼错落有致,曲折延伸的寨内小巷曲径通幽,古老的围墙、隘门等依稀可见,仿佛在向世人无言地讲述着古老的传说……

  虽历经500多个春秋,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上寨(上郎德村)古风依旧,时光在这里好像停住了一般。2001年,郎德上寨古建筑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郎德上寨又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传统村落要保护,居住其间的群众要过日子,两者如何兼顾?郎德上寨在保护传承风俗民情和文化价值的同时,探索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保护发展相得益彰、两相促进。

  一般情况下,每天上午的11点整,寨子里的广播就会准时响起。村民放下手中活计,换上民族服饰排列于寨门前,吹响芦笙,为入寨观光的游客送上一道又一道拦门酒。

  年逾半百的村民陈晓明,吹奏芦笙已有30多年,是寨子里少有的能吹奏21管芦笙的演奏者。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他凭借这手绝活,拉起一支10多人的演奏队伍,带动不少村民参与表演,共同吃上了旅游饭。

  上郎德村党支部书记陈尚福告诉记者,村里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百万人次,“敬重历史、延续文脉、乐享发展,才是良性循环”。

  郎德上寨所在的黔东南州现有中国传统村落415个,数量居全国地州(市)级第一位。该州坚持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作为后发赶超的优势来推动,构建起由州到村4级联动工作体系,同时按照“分级保护、分类管理、镇村联动、一村一特、共生共长、共享共赢”的规划思路,聘请专业人员对全州传统村落区位关系、村落品质、资源概况等进行论证分析,每个传统村落编制了保护规划并严格执行。

  2020年起,黔东南州又实施分级分类保护利用,做到同类化又差异化,特色鲜明、示范带动,陆续推动传统村落资源与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研学体验、体育赛事等相融合,彰显乡村活力。

  自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实施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制度以来,贵州共有757个村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全国第一位。面对如此庞大的传统村落,贵州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用文旅融合提质、产业振兴助力,让传统村落以既古老又年轻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焕发出新的光彩,也留住了乡愁。

  “冬尽西归满山雪,春初复来花满山。”如今,穿行贵州大地,广大乡村山水如画,田园如歌,充满活力、魅力和希望。

(责编:郝帅、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