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 带动群众增收(两会后探落实)

发布时间:2024-11-16 22:17:24 来源: sp20241116

  核心阅读

  利用优势条件,发展黑木耳产业种植,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通过电商直播,打通销售渠道,帮助村民创收致富;研究科学技术,促进产业链升级,打造现代化生产线……近年来,吉林省汪清县积极引导农村脱贫户发展产业,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时值3月,长白山脉仍是苍山负雪,金黄的冰凌花在山林间傲雪绽放,传递东北早春的讯息。人勤春来早,地处长白山东麓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一座座木耳大棚内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现在正是木耳菌袋发酵培育的关键期。”汪清县东光镇满河村,56岁的脱贫户徐成清正在查看自家木耳大棚中的温度和湿度,“自打种木耳之后,年收入从几千元发展到十七八万元,心里干劲足得很!”

  近年来,汪清县坚持把黑木耳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菌袋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设备制造、市场营销、废弃菌袋回收利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目前,汪清县黑木耳年栽培总量基本稳定在6.5亿袋,产量达3.5万吨。

  稳就业,脱贫群众实现家门口上班

  清晨,雪花飞扬,汪清县天桥岭镇天河村村民闫翠莲乘着班车从村子出发,前往离家约一公里的桃源小木耳基地产业园工作。

  闫翠莲是脱贫户,是干活的一把好手。“家门口就能打工,车接车送还管吃喝。”生产车间里,闫翠莲忙着往菌袋里放菌种。“再过一阵儿天暖和些,春木耳就要大规模种植了,我们得加把劲儿。”闫翠莲说。

  “过去,家里收入纯靠种地。这里属于山区,耕地少,一年到头没有多少收入。”回忆起过去的穷日子,闫翠莲直摇头。

  汪清地处长白山脉,“八山一水半草半田”的现实情况和特殊地貌,限制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大面积种植。莽莽密林并不适合大面积种粮,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却适宜“土特产”种植。于是,汪清县利用昼夜温差大、空气湿润、森林覆盖率高等适宜黑木耳生长的条件,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帮助群众增收。

  目前,汪清县共有6个黑木耳专业镇、121个种植村,其中,百万袋以上种植村65个,60%以上的村以黑木耳为主导产业。全县黑木耳种植人数达1.4万人,3万余人从事木耳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一半以上,已累计建成标准化菌包厂、车间70个。

  如今,闫翠莲在家门口就业,用自己的双手赚取收入。“产业发展好、待遇好,我们干劲也更足。这些年身体状况好的时候就来厂里干活,不舒服时在家休养,一年能挣两万多块钱。”谈到现在的好日子,闫翠莲乐呵笑着,还指着自己新买的浅蓝色羽绒服向记者介绍,“现在日常开销不再发愁,而且网购方便,看我这在网上新买不久的羽绒服,很不错。”

  在天桥岭镇,像闫翠莲一样在家门口就业的脱贫群众并不在少数。“通过发展黑木耳产业,能够带动脱贫户、村民就业,持续增收致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汪清县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唐大涛说,现在全县积极推动黑木耳产业发展,一方面帮扶重点企业,协调解决脱贫户、村民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引导村民科学合理种植黑木耳,严控品质拓宽销路。

  促增收,电商销售带动可持续发展

  早春的风依旧刺骨,汪清县东光镇满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光裹紧衣服,小跑着赶往道路旁的木耳大棚。“现在正是木耳菌袋接种的关键时期,温度要严格控制好,不然会影响品质和产量。”杨光几乎每天都要往棚里跑七八趟,用心呵护菌袋内的黑木耳。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对于脱贫地区,不仅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更要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瞄准未来,满河村将电商作为当地木耳产业的发展方向。“2023年,我们村电商销售收入达到400万元。”谈起村里的电商产业,杨光很是自豪。

  满河村的电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村里开了第一家网店,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后来,在当地帮扶下,店铺慢慢有了起色。看到村里的木耳、蜂蜜、大米等农产品收益比外地商贩的收购价更高后,村民们纷纷加入其中,通过电商创收、增收,村里的电商产业走上了正轨。

  如今,满河村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电商村,通过电商直播售卖的产品范围从本村扩大到全县,还在2021年创建了“满河鲜”品牌。电商产业越做越大,也为村子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离木耳大棚不远,就是满河村脱贫户王乙春的家。“快进屋,上炕坐。”王乙春热情地招呼记者。推门进屋,60平方米的房屋干净敞亮,窗边的长寿花、海棠花开得正艳。

  “现在的生活,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王乙春说,过去,他和老伴两人以种地为主要收入来源,农闲时还得上山采摘野菜售卖,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种地一年下来,满打满算也就挣5000多元,采野菜更是没个准儿,最好的年头也就能卖3000多元。”

  满河村红火的电商直播,有力带动了村内木耳产业的发展。如今,王乙春在村里的菌包加工厂工作。“在厂里帮着装菌袋、采摘木耳,一年干下来,工资能有1万多元。手里有余钱,日子自然越过越好。”王乙春向记者介绍着家里新添置的物件。“大电视、双开门冰箱,都是这几年添置的。生活真是不一样了,有盼头。”王乙春乐呵呵地说。

  去年9月,满河村新建成一个黑木耳菌包加工车间。“好品质的木耳最高能卖到70元一斤。更关键的是,这为村里的6名脱贫户带来了工作。”杨光说,“预计今年7月,村里还将建成一个占地400平方米的包装车间,我们村的电商产业在向上下游延伸的同时,也将为更多村民带来家门口的工作机会。”

  谋升级,科技推广助力产业链延伸

  走进汪清县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化机械设备轰鸣作响,制袋、灭菌、冷却……一袋袋黑木耳食用菌菌袋,顺着传送带运往国内市场。

  生产线一旁,天河村脱贫户胡凤菊介绍,公司不断更新换代的自动化机械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过去务农辛苦一年,每亩地能挣2000多元,现在,不少人1个月的收入就不止2000元。”胡凤菊笑着说。

  “去年,公司的智能生产线产出了2800万袋菌袋,产品辐射整个汪清县的同时,还为当地创造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森介绍,近年来,企业打造现代化生产线,根据需求定制自动化机械设备,从“摸着石头过河”逐渐走上快车道。

  在此基础上,从2023年开始,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还将经营范围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建设了高质量黑木耳立体栽培实训基地。“我们免费提供75座大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当地村民种植木耳。这既能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也解决了菌袋的销路,还提升了木耳的整体品质和口碑。”孙森说。

  黑木耳产业提质升级,离不开科技的助力。2022年10月,吉林汪清黑木耳科技小院正式成立,着力研究和推广长白山黑木耳野生资源开发、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科技小院成立后,教师和研究生长年驻扎生产一线,专注黑木耳新品种选育,提升黑木耳智慧化、标准化栽培生产技术,努力研发适合汪清当地的全套黑木耳生产工艺。”延边大学副教授、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刘迪介绍。

  如今,汪清县已在黑木耳种植主要区域实行制袋、灭菌、接种、养菌“一条龙”式菌袋生产模式,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加工、废弃物处理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并逐步推动由“农户生产菌袋+培养管护”向“菌袋厂生产菌袋+农户培养管护”转变,降低菌袋杂菌率,保证木耳产品品质。

  “汪清县将深入实施集菌种研发、品牌提升、产品加工为一体的黑木耳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做好‘土特产’文章,把更多的利益留给农民留在农村,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汪清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乃阳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5日 11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