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2:16:01 来源: sp20241123
中新网 北京9月10日电 (记者 高凯)第三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青年写作的流动与在地”主题论坛日前在十月文学院举办。
据介绍,为支持鼓励青年作家创作,王蒙先生捐出个人稿费,与中华文学基金会商议决定,联合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出版集团,共同设立中华文学基金会“王蒙青年文学发展专项基金”,以扶持和奖励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作家,鼓励青年作家们创作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本次论坛是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之一。本届入选“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的三位青年作家分别是:魏思孝、龚万莹、杜梨。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施战军在致辞中勉励青年作家,要在流动的现实中成长,让历史文化和现实命运的彼此感应渗入日常表里。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认为,本届活动三位特选青年作家的个人生活经验中都有较强的流动性,在地域流动之外,职业的流动甚至性别意识的流动都值得关注,“这是我们抵御大数据时代产生的固化现象的有效手段”。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指出,“地方”只是一个概念,小说家关注的,应该先是活生生的人,然后再从人之中提炼出具体的地方性。写作要关注活的地方,用多样性的空间去对抗线性流动的时间。
《十月》执行主编、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分公司总编辑季亚娅将“流动”与“在地”这两个词汇组合起来,勾勒出几种写作形态,包括“在地写在地”“流动中写在地”“流动中写流动”。此外,她还谈到语言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认为语言能承载情感结构与故土情怀,是流动中难以割舍的故乡符号。
《当代》主编徐晨亮以方言为主要切入视角,探讨了方言的重要文学价值及其在流动性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主题论坛举办。主办方供图魏思孝、龚万莹、杜梨当日先后发言。魏思孝分享了自己的乡村背景经历与写作心路,通过具体的故事来探讨流动与在地的人生变迁;龚万莹认为,在地的稳固性与流动的灵活性在写作中应当并存,应通过地理、历史和书写对象的流动,深入挖掘地域经验形成个人宝藏;杜梨分享了自己作为颐和园工作人员与青年作家的双重身份经历,认为在地体验拓宽了写作视野。(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