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交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1-05 02:58:27 来源: sp20250105

走进云南昭通市威信县扎西红色小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错落有致、极具地方特色的穿斗式木结构、川南民居风格的建筑,屋檐下挂着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红灯笼。沿着小镇平坦的石板路前行,不但有廊庭、戏台、小型门楼、水体、红军井、水车等特色建筑,还有本土特色美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拍照打卡。

苗族篝火、芦笙舞、打糍粑等一系列独具地方特色的体验活动,更是吸引不少游客一起互动,小镇里游人如织、人头攒动,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景象。

扎西红色小镇立于城,隐于市,一头连着城市的繁华,一头连着记忆。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集结云南省威信县扎西,在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扎西镇江西会馆连续召开了在党史、军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扎西会议”,为这里镌刻下了深厚的红色记忆。如今的扎西红色小镇更是把红色基因与现代文化完美融合,散发出独特的红色魅力。

“威信县地处大山深处,因交通基础建设落后,群众出行不便,使得人们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威信红色旅游的发展。”威信县交运局局长李克江告诉记者,近年来,成贵高铁、宜毕高速和昭泸高速威信段建成通车,高铁、高速的“到来”让一向落后闭塞的威信实现新跨越,与昭阳、宜宾、泸州、毕节等周边城市形成两小时经济圈,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得到彻底改观。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威信县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3616公里,建成“四好农村路”,10个乡镇实现“乡乡通油”,83个建制村实现“村村通畅”,1671个村民小组实现“组组通达”。

扎西红色小镇可以说是昭通市近年来交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十三五”以来,昭通市规划建设26条1600公里的高速公路,着力打通内联外通骨架网,构建“二、三、四小时交通圈”,有效缩短昭通与周边州市车程,带动外地游客纷纷通过高速快捷通道进入昭通观光旅游,促进昭通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昭通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昭通市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破冰之旅,全力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把交通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和经济优势。

2017年建成通车的大山包一级公路,是19200公顷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大动脉,催生了一批“小而美”“小而特”的乡村文旅景点,向世人揭开了深藏已久的大山包的神秘面纱。

这条“直上云宵”的道路将昭通市区到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车程从3小时缩短为1小时,将昭通市区附近著名的龙氏家祠、万亩荷塘、彝族祭祖圣地、渔洞水库、名樱庄园、白虎山庄等人文自然景观有机串联成为昭通旅游重要枢纽。

便利交通条件很好促进沿途乡镇生态观光农业发展,以昭通苹果、马铃薯、花椒、核桃、荞麦、冷凉蔬菜、黄牛、黑山羊、乌金猪、乌骨鸡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远销省内外。

在水富市云富街道高滩村,鱼塘、葡萄园、蓝莓园、草莓园散布于青山绿水间,山坡上开满了金丝黄菊,呈现出一幅和谐、幸福的画卷。

原本不知名的小山村,如今已经被打造为集农事体验、综合研学、库塘竞技垂钓为一体的农旅融合综合体,焕然一新。“如今,交通便利了,游客从水富市过来不管是开车还是骑电动车,最多只需要十分钟,每逢周末,景区会吸引众多的游客来拍照、游玩。”水富市云富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露告诉记者,高滩村“城市田园”景区自2023年3月开始试运营,截至目前,已累计吸引云贵川渝等地自驾游客9万人次,实现营收1200万元。

交通运输与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条件,推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交通运输和旅游行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旅游交通服务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旺、产业兴,交通运输是“助推器”。近年来,我国交通部门聚焦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举措扩大高速公路服务范围,提档升级干线公路,延伸拓展农村公路,大力发展“公路+”模式,不断推动交通运输与旅游、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但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让村民鼓起了钱袋子。

产业因路而兴,村庄因路而美。如今的交通不再单纯是出行的路径,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一张张特色的名片。俯瞰华夏大地,一条条乡村产业路,串起了一个个山区村寨增收致富的梦想;一条条高铁高速路,加快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跨越腾飞的步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保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责编:罗知之、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