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4:48:51 来源: sp20241118
中新社 贵阳9月1日电 题:侗族大歌:山野间飘出的生命天籁
中新社 记者 杨茜
已经出伏,但小黄村热浪依旧翻涌,蝉鸣声声入耳。再仔细一听,模拟蝉鸣的歌声也从鼓楼下飘出,有侗语唱着“静静听我模仿蝉儿鸣,希望大家来和声,虽不似蝉的声音好,生活却让我充满激情……”
鼓楼里唱歌的是小黄村村民吴荣德的歌队,他们刚参加完一个侗族大歌比赛回到村里。午后无事,大家穿着侗族便衣聚在鼓楼下闲聊,听到蝉鸣,开口便唱起了侗族大歌经典曲目《蝉之歌》。
“我们聊天、讲事、迎客、摆桌、吃饭、谈情说爱和祭祀,都是用歌来唱。”村子里的老人对 中新社 记者说,侗族大歌涵盖了侗族人生活的全部内容。
2023年11月,小黄村举行小黄侗寨原生态千人大歌文化艺术节。(资料图)吴德军 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小黄村是侗族大歌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侗族大歌之乡”。
侗族大歌有2500多年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形式,以“众低独高”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音调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时而奔放、时而舒缓。从历史故事到生活礼仪,侗族人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记事。
吴荣德说,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队才能演唱,每个歌队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通过口传亲授的方式将侗族大歌代代相传。
在侗寨,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孩童,几乎人人都会唱歌。约4000人的小黄村,全村有不同年龄段的歌队百余支,涵盖了超3000人。
到了夏天,村子里最热闹的,就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蒋晗明是村子里的孩子。天气炎热,他便到鼓楼旁的长廊乘凉,悠闲地晃着脚丫唱着侗族大歌的儿歌《青蛙歌》,唱的是模仿青蛙的声音。
蒋晗明的外曾祖母潘查银花听他唱完笑着对记者说:“他唱得不错。他可是他们歌队的领唱。”
2024年8月,潘查银花给游客介绍侗族大歌。(受访者供图)潘查银花是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人不唱歌人会老,花不听歌花不开。”81岁的潘查银花笑着说。
侗族人相信,“饭养身,歌养心”。潘查银花向记者介绍,侗族大歌里的内容有模仿自然界里的鸟雀声、蛙声、蝉鸣等声音,用歌声赞颂自然之美,或者表达对爱情的向往,也在纪念祖先。
“第一次听《蝉之歌》是在稻田边,几个村民走着走着就突然唱起来了,她们的和声会随着身边的流水声调整,在稻田边听着,感觉蝉鸣、鸟声、风声、水声和她们的声音融合在一起了。”连续5年带着研学团队到小黄村的罗婷,始终忘不了第一次听侗族大歌时的情景。
罗婷喜欢这种声音背后的感觉。她说在侗族大歌里,能感受到情感的流动和侗族人对生活的热忱,体会乡村里张扬的生命力和质朴的情感。
3月11日,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二月二”侗族大歌节进行民俗巡游活动。(资料图)吴练勋 摄2006年,侗族大歌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侗族大歌的评价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侗族大歌是侗族的一种文化实践,也是这个民族长期处于无字社会的经验总结。”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何嵩昱说:“侗族大歌除了模仿自然,还真实反映了侗民族的生产生活、人际关系,它对生活的真实反映,为‘美’提供了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侗族大歌唱响法国,第一次跨出国门后,侗族大歌就开始在许多国家的重要舞台上唱响。如今,更多人开始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声音出现在贵州“村超”、离贵阳3700公里的内蒙古草原、流行歌手周深演唱会贵阳站......侗族大歌跨越语言的障碍,带着“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美誉,通过更多样的形式让人们了解它、感受它、热爱它。(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