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19:37:07 来源: sp20241124
中新社 香港12月1日电 题:裁云镂月话木雕——专访香港收藏家沈墨宁
中新社 记者 戴梦岚
“这是1900年清政府参加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展品,最近准备把它捐赠给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位于香港柴湾的工作室,收藏家沈墨宁笑盈盈地向 中新社 记者介绍这件从德国拍回来的木雕藏品,只见13个精雕细绘的人偶正在进行庙会巡游,一幅晚清市井图活灵活现地在眼前展开。而它只是沈墨宁3万余件明清木雕藏品中的冰山一角。
香港收藏家沈墨宁近日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图为沈墨宁收藏的1900年清政府参加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展品。 中新社 记者 戴梦岚 摄沈墨宁和木雕的缘分要从30多年前的杭州说起。20世纪80年代末,沈墨宁从香港回到故乡杭州参与杭州手表厂的投资及股份改革。为方便工作,他在厂房旁建了一间自住的房屋。他希望这间房子体现中式风格,而木雕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于是装修的时候就开始找各类木雕作品。
沈墨宁回忆,自己最早是在杭州的文玩“鬼市”淘货,看到浙江宁波、东阳的木雕,真心觉得漂亮,就动了收藏的念头。等到杭州的市场淘得差不多,就开车到宁波、东阳以及安徽黄山一带去收购。“经常是我开着一辆小汽车在前面,后面跟着一辆卡车用来装一路收来的木雕。”他说,农村祠堂常有精品,当时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如果听到哪里在拆祠堂,他就马上开车过去现场收购。
由于沈墨宁“只进不出”的收藏习惯,现在他在杭州的一套房子都堆满了木雕,香港的工作室也有约1万件藏品。凭借多年的收藏鉴赏经验,沈墨宁出版了《中国明清木雕精粹》《雕风镂月话吉子》等著作。他认为,这些古代无名工匠的作品值得被世人重新看见和审视,精美繁复、裁云镂月的木雕工艺和它所代表的传统文化,都值得传承与发扬。
香港收藏家沈墨宁近日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图为沈墨宁和他的木雕藏品。 中新社 记者 侯宇 摄在沈墨宁的藏品中,数量最多的是明清木质家具中的小构件,这种小构件原本用在关节处承担加固功能,但古代工匠在实践中将“二十四孝”“苏武牧羊”“八仙过海”等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和体现吉祥如意的纹样融入其中,使之成为单独的艺术品,行家谓之“吉子”或“花节”。
谈话间,沈墨宁向记者展示了一对刻有南极仙翁(男寿星)和麻姑(女寿星)的“吉子”。他介绍,这对木雕是清代康熙年间一张宁波千工床(“千工”指制作这张床花费的工时有千工之多)上的装饰品,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长寿愿望。
这对“吉子”也是沈墨宁和儿子沈慧林活化利用木雕的见证。十余年前,沈慧林创立陀飞轮手表品牌“万希泉”,希望改变自家工厂长期为西方品牌代工生产机芯的状态。沈墨宁将这对寿星图案创新设计到表盘中,出乎意料地受到市场欢迎。受此启发,父子俩将木雕中的十二生肖图案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西方的陀飞轮制表技术相结合,推出的系列产品打开市场,成为“万希泉”独特的竞争优势。
香港收藏家沈墨宁近日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图为沈墨宁介绍收藏的瑞士八音盒。 中新社 记者 侯宇 摄近年来,在收藏木雕之余,沈墨宁还收藏了近500台瑞士1840年至1895年生产的八音盒。他解释说,八音盒和手表的制造原理相通,收藏八音盒一方面是为了激励自己在制表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也考虑这两类产品都体现了瑞士的“工匠精神”。他希望未来自己能办一个中西“工匠精神”展览,一侧的展品是中国的木雕,另一侧是瑞士的八音盒,让中西方穿越百年的共同精神追求互相对照、彼此辉映。(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