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同名孩子“宁生”展开时空对话 南京英语教师创作南京大屠杀题材儿童读本

发布时间:2024-12-15 14:25:29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网 南京12月6日电 (记者 朱晓颖)“同一座南京城,相隔80年出生、两个同叫‘宁生’的孩子,却有着不同的命运:一个在日寇扫荡下艰难求生,一个在和平年代幸福成长……”儿童文学作品《宁生,宁生》作者、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英语教师杨筱艳在书中设想了这样的情节。6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简称“纪念馆”),《宁生,宁生》和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主题的出版物一同首发。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2023年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新书发布会”6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一批南京大屠杀史最新研究著作、南京大屠杀历史题材书籍在南京首发。发布会上,《宁生,宁生》作者、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英语教师杨筱艳向 中新网 记者展示书籍封面。朱晓颖 摄

  “1937年冬,南京沦陷之前,年轻的夫妇带着孩子和所有行李从江边登船,离开南京。战火即将蔓延到他们所在的城市,他们逃难的目的地是重庆。这对夫妇就是我的外公、外婆。”杨筱艳告诉记者,她是南京大屠杀亲历者的后代,也是教育工作者,为此感觉责任重大:要向下一代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鞭策他们莫忘国耻、传承记忆、自强不息,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和平理念之种。

  触发杨筱艳写作《宁生,宁生》想法的,是2017年12月纪念馆官方微博上发布的一张海报。海报上有两个孩子,一个在1937年,一个在2017年,他们相隔时空对望。“这幅绘画深深触动了我,也给了我写作灵感,故事的梗概就是两个不同年代的儿童在1937年和2017年的不同经历,人物的名字皆为‘宁生’。”

《宁生,宁生》中的插图。杨筱艳 供图

  杨筱艳和出版社编辑们跑遍书中所提及的地点,核实史实,到纪念馆确认当年事件、百姓着装等细节,并兼顾儿童读者的阅读心理。最终,书籍以图文形式,通过两个“宁生”,展现历史和现实的对话。

《宁生,宁生》中的插图。杨筱艳 供图

  “在纪念馆,展厅中的照片无论看过多少次,依然带给我极大心理震撼。受难者隔着相框的玻璃‘望’向我们,眼中是痛楚、不屈和求生的欲望。他们的经历,如今成为我们的记忆。刻在纪念馆‘哭墙’上的名字,都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些本该延续下去的日子,在南京大屠杀劫难中戛然而止。这些都促使我们,要不断记录、不断讲述那段历史。”杨筱艳向记者介绍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宁生,宁生》中的插图。杨筱艳 供图

  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南京市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包括《血火记忆》《历史真相》《警示思考》三册,分别供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阅读和学习。多年来,南京的学校联合全国数十所学校开展“童心记历史·云上共朗读”云班会,共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收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等。

《宁生,宁生》中的插图。杨筱艳 供图

  杨筱艳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些年来,她切身感受到,孩子们对南京大屠杀惨案的了解越来越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知晓度也越来越高。通过老师们的讲述,一些孩子还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变成了“历史粉”。

《宁生,宁生》中的插图。杨筱艳 供图

  “当一场屠杀成为一座城市的伤疤,当亲历者日渐逝去,后来者当知道这伤疤因何而来、当知道苦难如何才不会重来……”杨筱艳说,这也是她写作《宁生,宁生》的初心和目的。(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