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2:51:27 来源: sp20241223
中新网 吉林7月2日电 题:黑土粮仓迎来“Z世代”科技助力
中新网 记者 石洪宇
20岁的郑淇元头戴草帽,不时抬头观察着耕地地貌,并往手机里输入无人机的作业参数。少顷,农用无人机拔地而起,飞向大片玉米地投下肥料。
6亩地的田间作业只用了3分钟,让守在一旁的客户刘国生连连称赞。如果没有无人机的帮助,他和爱人要在田里劳作2天以上,“现在是省时又省力,用肥量也更标准”。
郑淇元正在操控无人机作业。 石洪宇 摄在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郑淇元所在的极飞无人机团队,在农作物成长期每天忙碌不停。7月初是补肥和撒农药的关键时期,相关预约已经排满,这个团队的客户既有种植面积不大的村民,也有承包几十公顷土地的种田大户。
吉林是中国的产粮大省,2023年该省粮食产量连续三年超过800亿斤,居全国第四位,平均亩产达到958.2斤,居全国粮食主产区首位。雄厚的农业基础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极飞无人机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为农用无人机提供维修、售后,也提供农田植保服务。无人机在施肥、播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颇有优势,该团队成立3年来,每年的作业面积都在10万亩左右。
正在吉林机械工业学校读大三的郑淇元,在团队实习两年后,已成为主力飞手。成为一名合格的农用无人机飞手,既要熟悉飞机的性能和操作,更要对飞行路线、装药量、充电时机做好规划,经验尤为重要。郑淇元年轻好学,进步很快。
28岁的陈为良是团队的核心成员,既是飞手,也是维修机师。户外小组外出,他便留在门店为客户和团队解决机器的“疑难杂症”。没有业务时,他依然会仔细检查、拾掇每一个零件,熟悉随时更新的操作系统。
午后,不时有农用车来到门前,农民急匆匆地拉来无人机寻求帮助。还未将机器搬下,陈为良初步看了一下便给出结论,“这个零件没拧严,一会试飞下”。
陈为良介绍,无人机迭代速度很快,尤其随着AI、智能化的普及,机器加载的功能愈加丰富,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从去年起,这个“Z世代”团队成员还当起教师,为当地200多人次提供了培训,其中几人成为职业飞手,去附近县城创业。“现在无人机的饱和度还不够,需要更多的飞手、更多的设备。”吉林机械工业学校教师马超介绍,“低空经济”概念火热,吸引很多感兴趣的年轻人选择无人机专业方向。
近些天,吉林市天气晴好,即将迎来撒农药的好时机,郑淇元总结出一些新经验,可帮客户节省一些农资。(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