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10:39:51 来源: sp20241205
中新网 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表示,空间科学是航天国际合作的主渠道,中国在空间科学任务实施中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
中国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杨小宇透露,国际月球科研站在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广泛成果,中国准备分基本型、拓展型两个阶段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10月15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正式发布。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0月15日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该规划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空间科学国际合作议题颇受关注。
中国将继续与更多国际同行携手
王赤指出,进入21世纪,空间科学国际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几乎所有的旗舰型空间科学任务均包含国际合作要素。通过国际合作,不仅能够降低一个国家的投入和风险,而且能够倍增科学和应用的产出,增进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
他说,中国空间科学国际合作重点包括任务合作、合作研究、牵头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工程等方面。
任务合作方面,既有任务间的深度合作模式,如即将发射的中国和欧空局联合研制的“微笑卫星”(SMILE),就是在全生命周期内开展全方位合作;也有各方任务间相互配合、联合观测的方式,比如中国“双星计划”和欧空局星簇计划间的合作,还有联合研制或相互搭载有效载荷的方式。
合作研究方面,通过跨国组建优势互补的联合科学团队、持续扩大科学数据的全球开放共享、大力推动科学团队的联合研究等举措,促进重大科学成果产出。当前,中国在轨运行的“夸父一号”以及2024年年初发射的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都分别成立科学研究国际团队,开展联合研究。
积极牵头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工程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与太阳共存”“世界空间天文台及紫外天文”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并牵头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工程。
10月15日,《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在北京正式发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此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中国将深入推动多种形式的空间科学的国际合作交流,让空间科技成果更好更多造福人类。同时,通过空间科学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形成合作共识。“我们将继续与更多的国际同行携手,为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王赤强调。
中国两阶段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杨小宇表示,目前,国际月球科研站正处在一个可行性研究论证的阶段,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思路,中国准备分两个阶段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第一阶段是基本型阶段,首先建设功能和要素基本齐备的月基综合性科研平台,具备开展常态化的科学实验和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验证的能力。第二阶段是拓展型阶段,要建设长期无人、短期有人、功能完善、稳定运行的一个大型月基科研平台,具备全月面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技术验证能力。
他说,国际月球科研站在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广泛成果,有很多国家包括国际组织愿意参与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目前,中国已和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并准备为国际合作伙伴提供多个层级、多种形式的合作机遇。
中国还将与合作伙伴在总体任务联合论证、国际月球科研站联合设计、项目技术合作、总体任务规划实施以及科学数据共享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杨小宇特别强调,中国始终在坚持以和平目的开发利用外层空间,也秉承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和包容发展的原则,跟各国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让航天科技成果更好造福全人类。(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