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0:44:31 来源: sp20241125
铺纸,蘸墨,挥毫……画室里一片寂静。不一会儿,花鸟跃然纸上。画者认真,观者亦入迷。
画室之外,不见高楼大厦,未有车水马龙,只有阳光越过院墙,洒在冬日田野之上。举目远望,桃林片片,皖北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与画室内的张张作品相映成趣。
很难想象,以书画会友是当地百姓生活的日常。这里,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刘套镇。步入古黄河畔的刘套镇,浓厚的书画氛围扑面而来,临街不少建筑都是书画装裱店面和画室,村民家中、饭馆宾馆,随处可见文房四宝、书画作品。
“农忙干农活,农闲写字画,家中无字画,不算刘套人。”刘套镇是萧县书画艺术兴盛的一个缩影,最具代表性。萧县是汉文化腹地,书画艺术源远流长、众星璀璨。早在明清时期,萧县就形成了“龙城画派”,现当代更是涌现出王子云、刘开渠、王肇民等一批艺术名家,是首批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如今,萧县民间习书作画蔚然成风,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儿童,皆可泼墨作画,下笔成书。县26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了书画院、书画协会,擅施丹青的书画人才也多达3万余人。
悠长的文脉滋养着萧县书画创作,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面貌。当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和陶器,散发着古朴浪漫之风,具有较强的写意性;出土的大量汉代石刻作品,则反映了当地人豪放旷达的个性。“如今,萧县特别是刘套,百姓充分汲取当地传统书画创作养分,认真学习从当地走出去的名家大家的艺术成果,崇尚意境、重视情趣。”萧县文联主席夏凌说。在传统文脉和风土人情熏陶下,萧县创作者虽大多是乡土出身,笔下却满是梅兰竹菊、名山大川,写意潇洒,尽显人文情怀。
提起萧县书画发展的高峰,不得不提刘套人萧龙士。他师从齐白石,擅长花鸟,尤擅兰、荷。在坚持创作的同时他积极传授画艺。自20世纪50年代起,萧龙士力推“江淮大写意”,刘套镇群众书画逐步走出皖北农村,在各类展览中崭露头角。至今,村民仍受他影响。
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传承,刘套书画的生命之火久久不熄,不断迸发新的时代活力。
新时代的刘套镇群众书画从带有泥土味的一物一景中获取灵感,用人文雅趣表现田园生活,形成新面貌。种葡萄的画葡萄,种蔬菜的画蔬菜,养家禽的画鸡鸭,田园景象和生活气息皆可入画,使画面在充满传统意蕴之外,更多了对美好生活的抒写。“秀丽的山水,多彩的农业,赋予书画创作丰富的题材,使刘套镇书画艺术绵延不绝,近10年更是繁荣兴盛。”刘套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陆中华说。
走进刘套镇综合文化站,红的牡丹,紫的葡萄,绿的芭蕉……上百平方米的房间,墙上挂的都是书画,既充满浓郁乡土风情,又颇具传统文化精神。陆中华边走边介绍,“几乎每周,文化站都会组织当地书画爱好者以画会友,交流切磋,刘套镇如今能书善画者上千人,省级以上书协、美协会员有数十人。”
文化之力,润物无声。与书画结缘的刘套人,正在悄然被书画所改变。
在自己的画室,刘套镇魏安村村民王淑玲铺开一张宣纸,寥寥数笔,一对鸳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她说“这是村里一对新人准备结婚用的”。如今在刘套镇,书画艺术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探亲访友,书画作品胜过烟酒礼品;新人出嫁,文房四宝是常备嫁妆;举办婚礼,笔会助兴成为重要环节;新房装修,“写意水墨”必不可少。送春联、送福字,更成为当地重要的年俗活动。于是,书画装裱、文房用品成为刚需,不少人以此为生走上致富路。刘套专业从事绘画的人也越来越多,以书画院和文化馆的专职画家、美术教师以及职业画家为主,进一步提升了刘套书画艺术的魅力。
刘套书画的繁荣,还离不开“桃花笔会”。1987年,画家郑正先生退休返乡后,在刘套镇创办了第一家农民书画院,同年举办了首届“桃花笔会”,广邀同道中人切磋技艺。自此,每年春花烂漫之时,一年一度的“桃花笔会”便如期而至,成为刘套乃至萧县的文化盛事。“‘桃花笔会’已经举办了31届,去年来自省内外的近200名创作者挥毫泼墨,描绘美丽乡村,抒写幸福生活。”萧县美术家协会主席耿宏亮介绍,“‘桃花笔会’的举行,不但为创作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扩大了书画消费市场。”
近年来,以刘套镇为代表,萧县每年书画市场交易量约8万件(幅),每年总销售收入逾1.5亿元。萧县书画作品和相关产品还出口到1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升了萧县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书画传承,萧县推出“狮虎行动计划”搭起登顶高梯,助力高端人才前往艺术殿堂学习深造;打造“英才激励计划”铺平成才之路,重点奖励初出茅庐的书画英才;实施“田园普及计划”链接未来之桥,引导青少年接受书画教育。让书画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各乡镇更是妙招频出,不断拉近人们与书画的距离。
人才的积累,交流的扩展,也让当地的艺术创作由原来的传统书画发展为国、油、版、雕画种俱全,特别是岩彩画、综合材料绘画和篆刻等,在国内已然小有名气。
“进修期间,不但绘画技法得到进一步提升,还开阔了视野。”刘套镇刘套村村民刘雪擅画工笔花鸟,2023年,依托该镇书画艺术人才提升计划资助,前往北京画院进修一年。如今的她,以作画为生,也教授儿童绘画,“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在王淑玲的手机里,一个可爱小女孩蘸墨作画的视频令人忍俊不禁,那是她5岁的小孙女。“两岁时就吵着要画画,对色彩很敏感。”话语中,王淑玲充满欢喜。
雪白的画纸上,稚嫩的小手紧紧握住毛笔,涂涂抹抹之间,描绘的是萧县的美好未来。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8日 08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