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4-11-24 01:02:58 来源: sp20241124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在党领导中国文艺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而奋斗的征途上,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是一座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和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文艺事业锚定价值航向,擘画宏伟蓝图。

  十年探索奋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新时代中国文艺百花园气象万千、硕果累累,展现出昂扬自信的时代风貌。

  把舵定向:“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4年9月29日晚,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华灯璀璨、气氛喜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3000多名观众一起观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音乐会,共贺新中国华诞。

  从《黄河大合唱》《北京喜讯到边寨》等经典旋律,到《新的天地》《新征程》等时代华章……透过一方舞台,山河壮阔的大美图卷铺展开来,民族复兴的坚定足音铿锵回响。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坚持运用先进文化引领方向、鼓舞士气、凝聚力量。

  文艺工作座谈会清晰标定新时代文艺的历史方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入总结新时代文艺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深刻回答事关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将党对文艺工作的认识和实践提升至新的高度,为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定航向、正导向,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谈创作、论方法,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讲品位、重艺德,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

  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指出“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想的光芒,照耀新时代中国文艺事业崭新航程。

  给耄耋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写信,勉励他“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作表率,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

  在贵州苗寨考察时叮嘱:“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时强调:“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念之系之,系统谋划、亲力亲为,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凝聚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与党同心同行,为文艺繁荣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指导。

  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谋篇布局、把脉问疾,推动建立新时代文艺发展政策体系,一项项关键政策密集推出——

  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文件发布,到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等一系列文艺政策出台,破立并举、激浊扬清,山清水秀、百花齐放的文艺生态逐渐形成。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推动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在习近平总书记坚强有力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奋力投身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实践,以饱含精神力量的作品引导、凝聚、推动人民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讴歌时代:“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2021年12月14日上午,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面对济济一堂的文艺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殷切期望:

  “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高举时代精神火炬,把握时代跃动脉搏,以文艺精品书写时代答卷。

  “我听说中国电视剧《山海情》近期在科摩罗热播。”2024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科摩罗总统阿扎利时欣然说道。

  《山海情》生动展现了宁夏西海固人民的奋斗史、中国反贫困的壮举,凭借真实的再现、精良的制作、传神的演绎火爆“出圈”。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望。

  聚焦重要时间节点,献上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音乐会《信念永恒》、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四十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等一系列精彩演出,奏响民族复兴路上一个又一个强音。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一批优秀作家倾情投入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一篇篇优秀文学作品为乡土大地史诗般的巨变留下新的篇章。

  置身重要历史关头,文艺工作者不辱使命,创作推出一首首歌曲、一部部影片,记录讴歌抗疫一线各行各业凡人英雄的事迹,凝聚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

  心怀“国之大者”、脚踩生活大地,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用心用情讴歌伟大时代。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近年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全国多地掀起观展热潮。利用最新科技赋能,千古丹青数字新生。人们在历史长河与时代律动中,领略中国古代绘画的宏富成就,感受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

  2022年10月15日,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即将结项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勉励项目组“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对文艺创作、文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精辟指引。

  沉浸式戏剧带来全新体验,网络文艺精品化发展渐成主流,线上展览、线上演唱会等广受追捧……

  勇做时代“弄潮儿”,广大文艺工作者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努力开拓文艺新境界,向着新时代文艺高峰奋勇攀登。

  不负人民:“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马头琴乐声悠扬,乌兰牧骑队员们翩翩起舞,为牧民送来欢乐。

  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辗转跋涉于戈壁草原之上,服务牧民群众。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极支持和推广直接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文艺活动。”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扎根人民,倾力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为人民大众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文化的价值取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走进基层一线,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

  从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豫剧《焦裕禄》等多部戏剧力作叫好叫座,到全国范围内推进戏曲进校园、进乡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社会生活、百姓日常,潜移默化间涵养民族气质、筑牢文化自信。

  长篇小说《装台》、电影《奇迹·笨小孩》、电视剧《大江大河》……全国文艺界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优良传统,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展现美好生活新图景、新风尚。

  依靠人民,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

  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同作家王愿坚的一段往事:

  “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县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来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他对我说,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来自基层一线的文学创作者多了!文学界涌现了一批劳动者作家,他们以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引起广泛关注和共情。

  深受村民和网民欢迎的“村晚”火了!2024年春节“村晚”91个示范展示点各具特色、“乡”味浓郁,线上线下观众人数超过百万。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自发投入火热的文艺创作实践,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登舞台、唱主角。

  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全国国内出游7.65亿人次,电影国庆档票房达21.04亿元,博物馆、美术馆人头攒动,人们竞相感受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品味文艺创作的百花齐放。

  进入新时代,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们对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更加凸显。

  中国文联持续完善文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把文艺送到基层;中国作协通过“中国文学盛典”等活动,把优秀作品带给读者;各艺术门类把握艺术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更好呼应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

  广大文艺工作者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生活的蓬勃、生命的光彩。

  凝心铸魂:“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前夕,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伴随着雄壮激昂的《向祖国英雄致敬》乐曲声,习近平总书记向“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田华颁授奖章。

  这是对德艺双馨老艺术家的充分肯定与赞许,也是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深情勉励与希冀。

  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满怀豪情,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弘扬中国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北京中轴线北延,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上,《旗帜》《信仰》《伟业》《攻坚》《追梦》五组主题雕塑雄伟矗立,震撼人心。

  拾阶而上进入展馆序厅,《长城颂》巨幅漆画壮丽雄浑,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是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

  《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等国产影片点燃国庆档,《永不消逝的电波》《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舞剧、《觉醒年代》《问苍茫》等电视剧广受好评……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近年来,一大批兼具思想深度、艺术高度和精神力度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

  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国气派——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江努日带着徒弟们向总书记展示了一段英雄史诗《玛纳斯》。

  习近平总书记说:“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

  如今,江努日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歌者,《玛纳斯》有了越来越多的传承人。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新时代文艺不仅有当代生活的底蕴,也有文化传统的血脉。

  电影《长安三万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电视节目《唐宫夜宴》“圈粉”无数,“诗词热”“文博热”“国潮风”引领潮流……新时代文艺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与时偕行、守正创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面向未来的创造,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秉持开放包容,推动交流互鉴——

  伴随着跳跃灵动的鼓点,身着各自民族服饰的中非舞者登场。一场《鼓与舞》的相会,融合了非洲的鼓舞和中国陕西的安塞腰鼓,热烈奔放、欢快喜庆……

  9月4日晚,习近平总书记欢迎来华出席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非方及国际贵宾,并一同观看文艺演出。这场中国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呈现不同文明相知相亲、相互交融的和谐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舞剧《咏春》走出国门、昆剧《临川四梦》巡演欧洲、电视剧《欢迎来到麦乐村》海外热播、“感知中国”“欢乐春节”等中国文化品牌活动点亮“中国红”……

  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奋力描绘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如今,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展现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书写美美与共的时代新篇。

  奋进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文艺担负起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神圣使命,正在为阔步走向复兴的伟大民族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为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绚烂图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字记者:林晖、周玮、史竞男、王思北、王鹏

  统筹:张爱芳、任正来、何雨欣、孟洁

  来源:新华社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