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9:25:04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社 四川色达10月19日电 题:四川色达校园见闻:藏族孩子爱上“新家”
中新社 记者 王鹏
初三女生泽让措的家在海拔3500多米的牧区,距离色达县中学东校区100多公里。两年前来这里读书时,是她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吃住都在学校,一开始不太习惯,“特别想家”。但不久后,泽让措就爱上了校园生活。想到明年将离开母校,她在作文里写道,“我会永远记得这所美丽的学校”。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色达县平均海拔超4000米,地广人稀,有些牧区距当地学校100多公里。为减轻家长接送孩子的负担,降低辍学失学风险,当地建设了19所寄宿制学校,1万多名藏族中小学生从此有了“新家”。
近日,色达县中学东校区,学生们在食堂用餐。 中新社 记者 王鹏 摄近日, 中新社 记者来到色达县中学东校区时,学生们正在吃早餐。这座2023年8月建成的学校是寄宿制,占地100亩。泽让措很喜欢这里的饭菜——早餐是蛋炒饭或牛肉炒饭,午餐和晚餐都是一荤一素。
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自牧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学校宿管员会手把手教他们叠被子、洗衣服、打扫卫生。除了日常教学,班主任也要负责学生的生活起居。记者随机走进一间宿舍,看到地面一尘不染,牙刷和茶杯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
老师们的细心照顾,让初二女生吉穷很温暖。她说,班里有女生迎来月经初潮时,宿管员会耐心解释,让她们不害怕,并准备好卫生用品,教她们如何使用,有时还会准备好新内裤。每晚,班主任都要等到学生们睡着才离开。
“我有三个孩子,我把她们也当成自己的孩子。”35岁的洛绒拥次是初一女生的宿管员,说起这些学生,她的语气很温柔。每到周末,家庭偏远的学生回不了家,洛绒拥次就带他们看电视、踢毽子、跳绳,她说那是最快乐的时刻。而最难忘的时刻,是去年初三学生毕业离校前一天,女生们抱着她一起哭,“那一刻,我觉得她们就是我的孩子”。
近日,色达县中学东校区,学生们在上藏文课。 中新社 记者 王鹏 摄学校的精心照料,家长自然看在眼里。“老师们很用心,生活用品免费,还有暖气,比家里条件好,我很放心。”吉穷的父亲加拖是一位50岁的康巴汉子,他说女儿住校后变化很大,回家会主动做家务,让他很欣慰。
“自从实施寄宿制办学,全县适龄儿童百分之百入学,孩子们吃得好、住得安全、学得到知识。”色达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陈虎认为,办学方式的变化也引领了藏族民众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希望女儿不要像我一样。”在加拖看来,孩子在学校不仅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知识,更能懂得做人的道理,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像草原上的牛,什么都不懂”。
色达县中学东校区的教室都配备了电子黑板,部分“直播班”还能和成都、康定的中学生同步上课。校长泽称尼玛说,东校区投用一年多,首次中考就打破了色达多年来的总分纪录。
近日,色达县中学东校区,学生们在跳藏族锅庄舞。 中新社 记者 王鹏 摄学习之余,这所学校还有舞蹈、足球、音乐、唐卡、篮球等许多兴趣小组,学生们课余时间投身其中。每周,还要上几节藏文课,并纳入考试。“他们从小说藏语,学藏文很快,也感兴趣。”藏文课教师旦比表示,只有更深入地学习藏族文化,才能更好地去传承。
校园里有座花坛,格桑花开得很艳。看着这些花,泽称尼玛说,“教育就像养花一样,有些要多浇水,有些要少浇水,有些要多晒太阳,有些要少晒太阳。有耐心,梦想就会慢慢发芽”。
如他所言,梦想正在这里发芽:泽让措以后想当作家,让更多人知道格萨尔王的传奇故事;吉穷想当舞蹈家,去最大的舞台上表演;初三男生龙多想当教师或医生,“回色达来,成为对自己家乡和民族有用的人”。(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