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2 15:40:33 来源: sp20241212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
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相关情况。
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6岁
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和积极进展。
坚持预防为主,从源头上护佑百姓健康。我国实施了健康中国行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了一系列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促进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目前,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区达到1052个,国家卫生乡镇达到2637个。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8年的17%提高到2023年的29.7%。
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为居民提供就近就便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建立了13个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疗资源在分配和布局方面更加均衡、更加贴近百姓。92%的县级医院已经达到二级以上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截至今年8月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已经发展到2171个。90.9%的县实现了县级医院派驻人员到乡镇卫生院服务全覆盖。“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方式覆盖了2/3的乡镇卫生院。
坚持公益性,深化医疗、医保和医药协同改革和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历史性地破除了以药补医、以耗材补医的旧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新运行机制,公立医疗机构的收入从原来的三个渠道,变为政府财政补助和医疗服务收费两个渠道,公益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坚持科技教育和人才一体化推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截至去年底,免费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达8万多人,为农村输送了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医学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数量超过50万人,为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全国卫生健康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达1248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贫困地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服务人员的“空白点”被历史性消除,实现了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6岁,比2012年提高了3岁以上。
解决人民群众在生育养育教育方面的急难愁盼,推动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介绍,我国人口发展出现新变化,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增减分化的趋势。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人口发展事关国计民生。
深入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加强重大慢性病管理,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高人口健康素质。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大力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倡导夫妻共担育儿责任,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引导广大青年树立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将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人民高品质生活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生育养育教育方面的急难愁盼,推动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于学军说。
基本建成了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艳红说,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跑出了加速度。
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着眼于“扬优强弱补短”,建高地、强基层,依托高水平中医医院扎实推进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建设27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项目,布局35个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遴选1158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支持130个地市级中医医院建设中医特色重点医院、1000余个县级中医医院建设“两专科一中心”,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设置全覆盖。总的来看,基本建成了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体推进中医药教育科技人才取得新成效。在教育方面,深化医教协同,推动成立了中国中医药联合研究生院,建设321个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科技创新平台和体制机制建设取得新成效,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中医药领域建设了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布局46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一级注册平台,发布了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和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在人才建设方面,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构建了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截至去年底,全国中医执业医师(助理医生)达到86.8万人。
余艳红表示,我国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不断彰显和放大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显著优势,实施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在机制建设、模式创新、人才支撑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取得了明显效果。
布局10个传染病监测系统,支撑传染病疫情的预警预测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介绍,加强监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是有效防范和化解传染病疫情风险的第一道关口。国家疾控局把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加以推进。
近年来,我国布局了哨点医院、病毒变异、城市污水等10个传染病监测系统,成功支撑了传染病疫情的预警预测。开展了15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综合监测,实现了“多病种同监测、一样本多检测”,及时掌握流行趋势和病原谱构成,为临床救治和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加快推进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的建设,在试点基础上,将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部署安装到全国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推动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间的传染病信息有效对接。
下一步,国家疾控局将推动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到2030年,建成多点触发、反应快速、科学高效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疫情早期发现、科学研判和及时预警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先进的病原检测方法体系,可以在24小时内确认300余种已知病原体,60小时内有效识别新发病原体。23个省份建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所有省级和90%的市级疾控中心具备病毒检测和分离能力。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年底将达到25支,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实现市、县全覆盖。
“我们将不断优化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加快完善平急结合的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以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引领推进疾控的现代化,为维护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王贺胜说。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