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12:40:37 来源: sp20241225
翻过一道道梁,转过一道道弯,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路,来到“悬崖下的村寨”——贵州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
一栋白色小楼前,村民赵玉学翻看手机上的黄粑订购信息,密封包装,忙个不停。“山好水好,做的黄粑特别甜,路通了,卖出大山不是梦。”赵玉学说,他在外打工多年,2021年,看乡村旅游火了,回家干起黄粑作坊,还把自家楼上改成农家乐,吃上旅游饭。
毕节,曾是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地域”帮扶,即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分别定点或对口帮扶毕节的8个县(市、区)。“领域”帮扶,即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统一战线有关方面聚焦科技、产业、教育、健康和人才五大领域,将帮扶活动拓展到毕节全市。作为组团式帮扶项目,中国光彩事业毕节行活动将为毕节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推动绿色转型,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秋天的纳雍县国有化作林场,抬头,茂密的枝叶层层叠叠,撑起片片绿荫;脚边,林地为床,松针做被,一颗颗红托竹荪破壳而出。
“树上背石斛,树下生黄精,竹荪蛋中长,木耳站成排。”行走纳雍,一句顺口溜,道出绿色林地到金色宝地的变化。
“林场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坡度平缓,土壤非常适合种植环境要求高、经济价值大的红托竹荪。”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杨卫说,公司种植1000亩红托竹荪,从菌种研发、菌棒生产到菌菇销售,带动100多人就业,年产值超3000万元。“我们探索‘林菌+林药’轮作,还通过实时采集光照、温度、湿度等数据,建设智能种植基地,可以实现一年四季种植,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助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之前采摘红托竹荪,会扔掉菌盖、蛋壳。后来跟中国科学院、省农科院合作,加强菌种培育、筛选,发力后续深加工。现在菌盖做成素毛肚,富含角质层的蛋壳做成化妆品、保健品,红托竹荪全身都是宝。”杨卫说。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毕节主动践行富矿精开,加快推动绿色转型。
黔西市煤炭资源丰富,每年约有124万吨精煤成为原料。“黔西电厂以火电为主,发电时产生大量蒸汽,为黔希化工等煤化工企业提供生产动能;黔希化工生产形成的富余一氧化碳,又是下游企业生产碳酸二甲酯的原材料。”毕节市能源局副局长唐兵说,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当地集聚43家上下游企业。
今年7月31日,由南方电网贵州送变电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500千伏威赫电厂送出工程正式投运,为推动高硫无烟煤高效清洁利用、促进新能源消纳打下基础。
2023年,毕节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新能源累计总装机552万千瓦,年发电量86.63亿千瓦时,两项均为贵州省第一。
开发人力资源,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
获批建设3所技工院校、3个职业技能培训基地、1个公共实训基地,项目总量排名全省第一;
培育“阳光人社·温暖万家”党建品牌,助推公共管理行业工资增速连续3个季度排名全省第一;
在全省率先建立劳动争议联调联处机制,率先推进欠薪维权“网上办”;
…………
2023年,毕节市人力资源开发成绩亮眼。从试验区到示范区,毕节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以发展职业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走进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智制造产教融合实训中心,一条机电一体化生产线引人关注。
“这是工业机器人实训系统,对标智能制造技术集成应用方向,由民革中央引进企业投资。”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邱国援介绍,学生可以学习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与编程,掌握信息化系统、物联网系统、数字化系统等应用,从而带动就业。
毕节是人口大市,如何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通过高质量人力资源开发,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按照‘建设一批培训基地、打造一批劳务品牌、培育一批技能人才’的工作思路,狠抓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毕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和国说,2023年,毕节获批建设3所技工院校、3个职业技能培训基地、1个公共实训基地。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毕节聚焦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同心智力支持工程’、院士专家柔性引进项目、教师‘特岗计划’‘银龄计划’等,支持用人单位设立‘候鸟型’人才工作站,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退休返聘等方式吸引省内外人才。”张和国说,截至2023年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提升至124万人。
对外,建强外出务工服务一张网;对内,完善市内就业服务一张网。今年以来,毕节优化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监测和返岗服务,稳定就业群体,增加务工收入,累计监测返乡劳动力77.9万人,返岗就业85.4万人。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从LED芯片分选、LED灯丝封装到LED灯丝灯生产,从健康照明、检测认证到光学玻璃材料,七星关区集聚12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年产值约3亿元的光电产业链。
毕节何以成为贵州LED照明产业重要发展区?以组团式帮扶为基础,以联引公益资源为契机,立足政策、资源、人口三大优势,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实施“市场换产业、资源换投资”。
2015年5月,在致公党中央、致公党贵州省委协调支持下,贵州致福光谷产业园落地七星关区。同时,七星关区政府投资近3000万元,建设贵州致福光谷光创服务中心,配有光色电九大检测研发实验室,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检测认证、技术支持等。
“引进12名专家,与省内外高校、研究所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取得不少专利成果。”贵州致福光谷光创服务中心负责人何启鹏介绍。落地企业免费使用中心的研究成果,既吸引光电产业链集聚,又加速新技术转化应用,“通过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何启鹏说。
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以优质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
“5年来,市县两级重点推动的改革事项分别为124项、630项。制定出台《毕节市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实施方案》,明确163项改革任务和清单,以改革促发展。”毕节市委政研室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张柳青说。
黔西市雨朵镇推进村级基础数据“一张表”统计改革,通过抓报表清理、数据采集、数据联通、平台运行等,构建起一次采集、多方共享工作格局,有效减轻基层负担。
“现在,数据填报减少一半,效率更高。”雨朵镇党委书记付庆梅说。
统一战线重点聚焦毕节市科技、产业、教育、健康、人才五大领域,创新开展“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打造一批示范点,走出一条服务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通过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发挥统一战线助力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一幅百姓富、生态美、活力强的毕节示范区新画卷,在乌蒙山间徐徐展开。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7日 16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