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6:21:23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社 吐鲁番12月17日电 题:新疆“00后”手艺人为老地毯打造新“花样”
作者 陈欣怡
地毯和生活用品展示区内,陈列着从各地民间收集来的地毯、麻灯、茶壶等,仿若一个微型展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内,古老的织布机正在运转,伴随着有规律的节奏声,一件传统的羊毛艾德莱斯裙已初见雏形;生产制作间内,一条条定制地毯正在赶工;连廊的网红木桥上,游客正打卡拍照……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的库尔班民俗博物馆是一个集设计、生产、参观、售卖于一体的新式博物馆和民营企业。企业负责人、“00后”的金牌讲解员凯丽比努尔·库尔班正在向观众讲解博物馆内的地毯收藏。
“这条地毯的中间是梅、兰、竹、菊,周围围绕着琴、棋、书、画和寿桃,代表着咱们新疆自古以来就有多种民族、多种文化、多种信仰交往、交流、交融,直到现在。”
12月16日,凯丽比努尔·库尔班正在库尔班民俗博物馆内讲解手工地毯的故事。 中新社 记者 杨可佳 摄凯丽比努尔祖上三代都从事手工艺品制作,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她也对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地毯产生了浓厚兴趣。凯丽比努尔和父亲一起,从新疆各地找寻这些老地毯并将它们收集起来。“最吸引我的不是这些地毯有多古老,而是它们身上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到今天依然存续。”
库尔班民俗博物馆的规模越来越大,现已有8000多件、50多种来自民间的不同藏品。凯丽比努尔说,博物馆之前没有讲解员,为此,自己专门找吐鲁番本地的考古学家以及和田等地的相关专家学习专业知识,经过几番打磨形成一套讲解词,为来到这里的客人讲解。“之前我们展示、售卖的,可能只是单纯的地毯,我希望能通过我的讲解,把地毯背后的民族文化故事讲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地毯的价值和意义。”
目前,库尔班民俗博物馆共有37名员工,其中超过80%是女性。她们大多是住在周边农村的家庭妇女,经过免费的技能培训后在生产线上从事织布、刺绣等工作。“这里离家近,中午休息时可以回去给孩子做饭。”正在织毯的阿衣沙汗·阿不力米提是海尔村的一名村民,“每个月的工资基本是3000元(人民币)起,再往上按织毯平方数计费,多劳多得。我有了收入之后,家里的房子也修缮了,家庭状况更好了。”
12月16日,库尔班民俗博物馆的制作生产车间,阿衣沙汗·阿不力米在织布机上劳作。 中新社 记者 杨可佳 摄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是凯丽比努尔的“生意经”。为解决手工羊毛地毯的掉毛、掉色问题,她和父亲找到一种新的编织染色方法,将地毯出现掉毛、招虫等问题的比率降低了20%以上。她开通了线上的销售渠道,还为此专门选择电子商务专业学习,在自己的小红书、抖音等社交账号上为手工地毯“代言”。经过质量提升和多渠道推广,一条定制地毯的价格,可以达到万元以上。
在凯丽比努尔的努力下,来自新疆的手工羊毛地毯,被各个国家的顾客了解和喜爱。来自德国、美国等地的顾客,几经辗转联系到凯丽比努尔,想要购买这种用古老技艺制作的中国地毯。“今天早上刚有顾客联系我,问我能不能发货到洛杉矶。”
2019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启动多项专项资金与帮扶政策,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创业就业,增加收入。凯丽比努尔表示,库尔班民俗博物馆的二层,是在湖南省对口援疆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建成的,而现在,博物馆所在的吐鲁番市葡萄镇,已经形成了民宿、博物馆、风情园等文旅产业的集聚,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致富。
“我现在正在学习英语、德语。未来,我也想走出吐鲁番,去到上海、北京,甚至德国开一家分店,把我们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销往世界各地。”凯丽比努尔·库尔班说。(完)
【编辑:罗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