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谱写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11-21 22:08:43 来源: sp20241121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4月15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国际研讨会”,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共同愿景”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碰撞思想火花、点亮文明之光。

  “不同文化的交融互鉴孕育了繁茂的人类文化之林”

  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3月首次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了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重要演讲。10年来,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广泛传播,为增进全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积极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与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各方通力合作,取得了务实成效,共同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及各会员国代表、国际组织代表、各国专家学者、青年代表等来自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200余名嘉宾参加了本次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在致辞中表示,如果没有相互理解、相互认识、相互信任,就无法建立一个真正的国际社会共同体,各方应建立互信,共同开启和平的历史。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高级顾问苏珊·德尼尔表示,经贸往来在促进文明互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罗马帝国与汉朝时期开始,东西方对彼此商品的需要催生了早期的国际贸易,并助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商队发挥了传递信息和交流文化的作用,他们为西方带去了中国的陶瓷和茶叶,为中国带去了欧洲独有的香料,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荷兰莱顿大学亚洲与欧洲思辨遗产研究助理教授伊莱娜·帕斯卡乐娃表示,中国造纸术的西传为西方带来了中国的文字和美学。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符号与图案存在于许多中亚和西亚的纹饰和建筑上,“不同文化的交融互鉴孕育了繁茂的人类文化之林”。

  中国敦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声良介绍,敦煌石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晶,展现了中外优秀文化交流发展的历程。敦煌的禅窟和中心柱窟的形制源于国外的僧房窟和塔庙窟,中国艺术家加以改造,把中国建筑元素构筑其中,最终形成中国式佛教石窟。形制多样、风格各异的敦煌壁画也受西亚、中亚和印度艺术的启发。

  法国画家娜塔莉·米耶尔的绘画具有东方美学特色,马格里布陶瓷的抽象图案、中国的植物山水等元素被巧妙融进画作。她在研讨会结束后对记者表示:“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给艺术家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应尽一切努力促进文化交流,通过对话丰富彼此”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研讨会上,古丝绸之路和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各国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回顾历史长河,丝绸之路从商品交换到文化交流,把不同身份的人们联系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文化对话部门前主任杜杜·迪安在主旨发言中表示,我们身处一个“墙的时代”,身份之“墙”、文化之“墙”和贸易之“墙”带来了封闭与分歧。当下,我们再次呼唤丝绸之路这样弘扬人类文明共同价值的理念帮助我们打破这些“墙”。迪安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推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提出了许多概念与计划。“丝绸之路综合研究计划”就是其中之一,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支持对计划至关重要。他呼吁重视多元身份、共同遗产,增进相互理解。

  迪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的发起人之一。负责该项目的官员沙巴罕告诉记者,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丝绸之路:对话之路整体性研究”,迪安率领考察队在福建泉州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和学术研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界的支持努力下,“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021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五十六处世界遗产。

  1988年至1997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马约尔发起的“世界文化发展十年”项目,丝绸之路综合考察研究是该项目组成部分,其研究认为,丝绸之路的陆上和海上延伸,是思想、技术和艺术传播的渠道,有助于文明之间的相互融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参与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请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以及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联合申请的“丝绸之路:扎拉夫尚—卡拉库姆廊道”项目。吕舟认为,这些项目描绘了人类文明在历史上交流对话和成长发展的图景,为今天的人们开拓了对话促交流、合作谋发展的空间。

  欧洲议会议员赫维·朱文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和商贸活动十分感兴趣。他赞同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文明这个词只有“复数”形式。朱文表示,我相信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共同遗产的重要性。“我们应尽一切努力促进文化交流,通过对话丰富彼此。每一种文明都应努力向其他文明传递自身的精华。”

  “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建设美好世界”

  当今世界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各国命运紧密相连。“要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动,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

  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表示,面对当今世界的诸多风险和挑战,要在探寻古典中汲取文明智慧,在传承创新中推动发展进步,在交流合作中增进相互理解,在面向未来中实现共同愿景;呼吁各方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增进文明共识,推动文明繁荣。

  法国和平文献与研究院主任委员、核裁军专家吉拉尔·阿里对记者表示,当前,我们需要增进全球文化交流,增进科学和技术交流。对于亟待解决的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地缘冲突等,我们不应停留在各自的角落里。

  “加强文明交流对话是解决当前国际冲突的重要途径。”法语教师贝南表示,古丝绸之路曾促进了商品的交换,促进了知识、艺术的传播。今天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重视在教育、科技、文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在今天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维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等,需要所有相关方的参与。”来自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约瑟·卡桑德拉在研讨中表示,跨文化对话是解决国际问题的起点。我们需要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自然和文化遗产,以便了解我们的过去,并确保自然资源和文化宝库传承至未来。

  意大利维罗纳大学哲学系主任里卡多·波佐表示,共同点是建立对话的基石,对话可以缓解纷争。维护共同家园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弥合分歧,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文化对话部门项目专员欧安·麦克维—琼斯表示,文明交流根植现实需求,有助于促进发展,缓解冲突。“我们应建立平等对话平台,促进信息通畅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建设美好世界。”

  (本报巴黎4月16日电 记者 于超凡 尚凯元)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