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教育更要坚持“以人为本”

发布时间:2024-12-25 11:15:08 来源: sp20241225

原标题:智能时代,教育更要坚持“以人为本”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其影响深入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智能时代教育何为?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有关人的问题,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本质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正确认识人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基础上,抓住国家发展的根本问题,抓住教育的根本问题,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国家繁荣发展,实现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加强创新教育

智能时代,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加强创新教育,加强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人工智能这一创造性成果会大大解放人力,使很多领域的工作实现智能化。但是,这并不代表人类从此不用再思考或无需再创新。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持续的、更强大的创新能力。再强大的智能技术,也无法代替人类思考。不管技术如何发展,人的创新能力永远都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能力。人工智能会逐步取代很多“人”的岗位,实现工作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这不代表人将被取代,不代表人的本质会泯灭,成为无所事事被抛弃被边缘的人。恰恰相反,技术代替人力、解放双手,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有时间从事创造性活动,从事个性化活动,人的实践只会变得更加多样化、人性化。教育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面对迅速发展的高科技,教育者应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自我发展,如何乘着科技发展的浪潮,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加强感性教育

智能时代,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强感性教育。人不仅具有理性,还具有感性,是丰富的、多层次的整体。人与人之间的感性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让人联系起来、使人成为人的关键因素。感性能力是人之为人的重要能力,感性联结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是维系社会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指出,“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感性和感情,无法拥有人类情感,无法实现真正的交流。因此,人工智能越发达,教育就越要注重本质、朴素的东西,不使闪亮的科技时代因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而变得冷冰冰,不使科技沦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工具,不使科技成为人发展中的“异化”力量。共产主义社会中伟大的联合,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其他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种伟大联合中,感情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所以,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重读马克思,重读《共产党宣言》,我们更加坚定,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教育方向。加强感性教育,为教育注入人文的温度,而不是一味只重视理性能力的培养,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的重点之一。

加强伦理教育

智能时代,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强伦理教育。伦理教育事关道德是非判断,是人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人工智能之所以给一些教育者带来恐慌,原因之一是它带来了更便利、更难以识别的弄虚作假的机会。写作、翻译、论文、编程……表面看来,人工智能让一切脑力劳动变得如此简单。一面是“一切交给人工智能”的轻松取利,一面是“板凳须坐十年冷”的苦心孤诣,学生在完成功课和学业时会选择哪一条路?这时,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的伦理观、是非观。老师需要能辨别智能时代作弊现象的“火眼金睛”,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科研伦理治理体制,但是,学生心中的伦理观才是面对诱惑时的主心骨,才是学生守住做人之本、保证自身健康发展的关键。加强伦理教育,增强学生心中信念的力量,让学生守护自己为人的本质,才能在科技突飞猛进的同时实现人的发展,而不是让人成为被科技捆绑、被科技异化、逐渐失去能力的科技傀儡。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并非因人工智能的出现才得以凸显,任何时代,任何时候,伦理道德教育都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义与利、家与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等仍然是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实现人的本质力量,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产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义为先、以国为先、以集体为先,这样的伦理道德观念能激发向上的力量,能促进远大理想的树立。纵观古今,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都有远大的理想,都有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推动社会进步的热切愿望。因此,在人工智能不断升级变革的今天,我们要加强伦理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看到“人”的力量,看到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引导学生以理想为帆,以信念为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借技术之力强大自身,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自己。

(作者:徐艳利、郭聪,分别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