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7:29:03 来源: sp20250110
人民网北京12月12日电 (欧阳易佳)近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启动第11个年度的全线调水。这条总长1467公里的“南北通渠”,将继续发挥优化水资源调配的重要作用。
回望过去,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的十年里,为沿线地区带来了哪些生态效益和民生福祉?展望未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又将如何继续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对此,人民网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
送来了生态保护“源头活水”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惠及民生,有益于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综合效益。”王浩认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改变了受水区的供水格局,提高了大中型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从前,黄河以北地区大多干旱缺水,大部分河流已经干涸断流。各地长期超采地下水,造成了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危害,不仅难以保障经济生产需要,也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调水,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补充水源,有助于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据悉,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自2013年建成通水以来,共调水入山东超过60亿立方米,惠及江苏、安徽、山东3省的23个地级市和其辖内的101个县(市、区)。特别是2017年山东半岛大旱,工程向青岛、烟台等地供水6.35亿立方米,成为当地的“救命水”。
南水北调送来的更是生态保护的“源头活水”。王浩表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强力推进沿线治污工作,先期安排5大类426项治污项目,着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保障水质稳定达标。
“曾经,南四湖水体污染严重,被当地人称为‘酱油湖’。”王浩回忆,“经过多年的集中治理和生态修复,南四湖、东平湖等治污关键点已经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
数据显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累计向沿线生态补水约11.9亿立方米,工程受水区的水域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水域面积由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5万平方公里,面积占比由6%增加到8%。
如今,在南四湖栖息的鸟类达到200种,数量多达15万余只。绝迹多年的小银鱼、毛刀鱼等再次出现,其支流白马河亦发现了素有“水中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中华秋沙鸭、黑鹳等珍稀鸟类也相继出现在附近水域。沿线的湖泊、河流呈现出沙鸥翔集、鱼跃鸢飞的和谐景象,是“美丽中国”的生动写照。
河湖涅槃重现绿意,千年运河世纪复苏。古今交汇间,南水北调送来的长江水为京杭大运河带来了新的生机。“2022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北延应急供水工程顺利完成了京杭大运河补水任务,累计补水1.89亿立方米,首次实现了京杭大运河近百年来的全线贯通。”王浩介绍,“京杭大运河全年通航里程达到877公里,是相当于三条铁路运力的‘黄金水道’,既大大提高了区域水运能力,也为山东、江苏等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迎接更绿色、智能的美好未来
在王浩看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复苏河湖生态、畅通南北经济循环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面向更加长远的未来,展开更为深刻的变革。
王浩认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低碳”运行技术。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东线的梯级泵站群为提水调水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存在着耗能大、运行管理费用高等现象。
对此,王浩建议,要积极研究风电、光伏与梯级泵站联合开发利用方式,探索输水工程风光水互补提水运营模式,实现东线工程“低碳”乃至“零碳”运行。
此外,泵站自身的装机利用率仍有提升空间。王浩表示,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期一般为头年十一月至次年五月的枯期,汛期不调水。为提升装机利用小时数,可以在汛期探索泵站协助区域排涝、利用行洪水头差发电等综合利用方式,充分发挥装机设备的作用。
“智慧化赋能大型泵站群运行管理,提高东线工程运行管理效率,助力东线运行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是势在必行的。”王浩说,数字孪生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调水系统运行状态精准感知、沿线风光能与来水预测预报、水量优化调配、互补系统优化调度、工程精准控制、安全高效运行管理能力等,弥补人工经验的不足,引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走向更绿色、更智能的美好未来。(实习生郭婧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编:王震、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