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22:42:03 来源: sp20241124
广州增强海洋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力 推动现代海洋创新城市建设实现新跃升
激活“蓝色引擎” 建设海洋强市
从一千多年前的“海丝”起点,到一百多年前的 “一口通商”,海洋始终是广州城市发展的战略要地。近年来,广州作为南海之滨的综合性门户城市,在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方面也一直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在龙穴造船基地的广船国际造船厂区,一艘艘崭新的巨轮鳞次栉比,一台台橙色的龙门吊气贯长虹,繁忙的生产景象昭示了造船业的强劲复苏;在广州南沙,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首次试航取得圆满成功……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广州正以海洋科技产业发展之进推动现代海洋创新城市建设实现新跃升,不断增强海洋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力,“蓝色引擎”迸发出澎湃动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杨朝露 通讯员穗规资宣
快速复苏 船舶制造向高端化、高附加值迈进
二次创业再出发,产业强海是关键一环。2023年12月19日,客滚船“莫比·雷格斯号”轮在广州南沙启航。该船由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建造,超过70000总吨,是目前建成的全球最大吨位的客滚船,能搭载2500名乘客和近800辆汽车。2023年是船舶工业快速复苏的一年,据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有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公司接单同比增长90%,造船订单生产已经排到2028年。
同时,广州将发挥国内三大造船基地优势,进一步提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端制造竞争力。以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中船龙穴修造船基地为发展重点,打造千万吨船舶修造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去年10月,广州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业招商推介大会在南沙举办,组织80多家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参加,7家来穗投资发展意向企业现场签署《合作意向协议》,组织编制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截至目前,广州集聚了广船国际、黄埔文冲、英辉南方等20余家船舶制造企业,产能达500万载重吨/年,单船造船能力突破30万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不断取得新突破。半潜式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普盛海洋牧场1号”交付使用,2000吨自升自航式一体化海上风电安装平台(H6017)进坞搭载,船舶制造向高端化、高附加值船型迈进。
能级提升 航运交易业务稳步发展
伴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一艘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船抵达广州港南沙港区。这里巨型吊桥高耸林立,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密集挂靠,码头运转昼夜不停。2023年1-11月,广州港南沙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5%。目前广州港南沙港区年集装箱通过能力超2400万TEU,规模位居全球单一港区前列。
千年来人流、物流、资金流在此汇聚。2023年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广州保持全球第13位。2023年世界银行等联合发布的“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指数”排名,广州港在全球货物吞吐量前十港口中位列第三。与此同时,航运交易业务稳步发展,2023年1-11月,船舶交易694艘数、交易额19亿元。161条国际班轮航线、73条江海联运支线、37条海铁联运班列……在这里,跨越山海完善国际海陆双向物流通道,牵手世界畅通经济大循环。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投入运行第一年,就提前13天完成生产经营任务,交出超过150万标箱优异“年终答卷”,为推动南沙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提速提质提效。去年底,广州港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工程项目正式开工,拟建设2个10万吨级和2个15万吨级通用泊位,14个3000吨级驳船泊位,建成后将推动广州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再提升。
推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强化交通基础建设。广州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提速,琶洲港澳客运码头、近洋码头等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环大虎岛公用航道工程已通过交工验收投入试运行,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开展自动化调试,LNG应急调峰站配套码头工程等项目稳步推进……
科技兴海 大力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
去年底,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南沙首次试航。“梦想”号由中国船舶集团承建,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承载着全球科学家“钻透地壳、进入地幔”的梦想。
“梦想”号的横空出世,也显示了广州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劲实力。广州汇聚了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已形成较完善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现有58个涉海科研机构,建设有42个省部级以上海洋科学实验室,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10个。在海洋科学领域有“北青岛、南广州”的美誉,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正不断提升。
广州正全力布局海洋科技重大基础设施与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深海科技创新中心等重点科研平台,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大科学装置可研通过国家审批,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龙穴岛总装试验基地码头用海获得批复……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前沿技术的突破,也需要科技成果的落地。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海洋能源,广州也在大力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加快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作为我国首个深海资源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3年11月,广州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国家级深海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广州还将进一步推动各类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向天然气水合物研发和商业化体系集聚,促进天然气水合物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和在穗产业化,建设天然气水合物研发和商业开发总部基地。
加快布局 激发海洋发展新业态新需求
进一步激活“蓝色引擎”,离不开海洋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广州贝奥吉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橱窗里,敷料、止血产品和组织黏合剂等整齐摆放,这里的许多产品的原料都取自于海洋生物。“我们用虾蟹的壳来制作修复材料,因为它含有壳聚糖,生物相容性比较好。”贝奥吉因总经理郭瑞介绍。
广州正加快布局海洋新兴产业和潜力产业。聚焦设在南沙先行启动区符合条件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围绕深海勘测、海洋能源开发等8大领域,将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与制造、高端船舶等27个小项纳入《广州南沙企业所得税优惠产业目录(2022版)界定指引》优惠产业目录。支持广州海洋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海洋新兴产业申报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3年6月,海洋类专精特新企业有88家。
未来,广州将持续推动广州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本地优势产业和创新主体“向海发展”。如支持本地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务,支持本地生物医药企业利用海洋来源材料开发海洋食品、海洋药物等新产品,发展海洋大健康产业。另一方面,推动5G、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广泛应用。加速海洋产业与数字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海洋云计算,支撑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海洋”,为新一代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产业拓展海洋领域市场。(广州日报)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