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15:33:38 来源: sp20241114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要一以贯之坚持节约优先方针,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做好节能工作,用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锚定“十四五”节能降碳目标任务,准确把握形势,加大攻坚力度,推动节能降碳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我国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
“十四五”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扎实推进节能降碳,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不断优化。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不纳入能耗调控,加强绿证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为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做好充分准备。初步测算,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十四五”前3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在保障高质量发展用能需求的同时,节约化石能源消耗约3.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亿吨。
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成效显著。强化能效引领,加快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十四五”前3年,全国完成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超7亿千瓦,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低0.9%。钢铁、电解铝、水泥、炼油、乙烯、合成氨等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平均提高6个百分点。完成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3亿平方米,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约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提高约26个百分点。
节能降碳规制标准持续完善。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严格新上项目能效准入。实施“十四五”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行动,完成71项国家节能标准制修订,提升30个行业、43种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有力支撑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基础更加坚实。
节能降碳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发布绿色低碳产业转型指导目录,扎实建设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支撑先进高效光伏电池、漂浮式海上风电、氢基竖炉冶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第三代核电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我国已建成完整的清洁能源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
准确把握推进节能降碳的工作原则和目标要求
推进节能降碳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工作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坚定信心、明晰路径、打造抓手、务求实效,持续有力抓好节能降碳工作。
以“十四五”规划目标为牵引狠抓节能降碳。“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3.5%的约束性指标。“十四五”前3年,我国节能降碳成效显著,但受新冠疫情等影响,全国能耗强度降低仍滞后于时序进度,部分地区节能降碳形势较为严峻。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锚定“十四五”规划目标,分地区、分领域、分行业细化节能降碳任务,压实各方责任,强化激励约束,以更大力度抓好推进落实。
以扩大有效投资为着力点加快节能降碳。当前,我国仍有超过10%的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产能能效低于基准水平,超过60%的存量锅炉、电机、变压器等设备能效低于先进水平,超过1/3的存量建筑不满足节能建筑标准,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潜力巨大。要将实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与扩大有效投资、老旧小区改造、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节能降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促进节能降碳。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将能源资源产出效益作为重要标尺,加快节能降碳科技创新,强化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要以提升节能降碳水平为重要方向,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低能耗高能效的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确保能源安全为底线强化节能降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但也要看到,我们能源利用方式仍较粗放,全社会节能的激励约束机制仍不健全。要以消费侧节能降碳为重要抓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全过程各领域遏制能源浪费,更加有力保障能源安全。
以务实举措推动节能降碳取得更大实效
节能降碳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既利当前、更利长远。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做好节能降碳工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着力强化“十四五”后两年节能降碳工作。认真落实《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分领域分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科学开展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把握力度和节奏,在持续推动能效提升、排放下降的同时,着力保障好高质量发展用能需求。
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建筑、钢铁、炼油、合成氨、电解铝、水泥、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推动煤电低碳化改造和建设。深入开展能效诊断,以提高能耗、排放、技术等标准为牵引,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对节能降碳项目支持力度。
加快健全节能降碳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设计,建立重大项目节能审查权限动态调整机制,强化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健全市场化节能降碳机制。加快制修订一批重点行业和用能设备强制性节能标准,依法依规加强节能监察执法。推动建立统一的工业重点领域阶梯电价政策,深化供热计量收费改革。
多措并举推动全社会节能降碳。扎实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活动,深化能源资源国情教育,加强节能降碳先进经验交流推广。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依法曝光违法违规用能和浪费行为,推动各类主体落实节能主体责任,履行节能法定义务。增强全民节能降碳意识和能力,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4日 15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