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6:26:33 来源: sp20250108
中新网上海4月7日电 清末至民国的中药厚朴饮片和中药四连瓶、民国时期浦东三听堂挂号签、中西医汇通流派巨擘陆渊雷先生绘制的书法扇面、民国时期的如意丹和行军散……
记者7日来到有近1300年历史的古镇——新场,探访不久前刚刚开幕的海派中医文博馆。沿着新场古镇的石板路,记者走进位于新场海派中医文化基地之中的海派中医文博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据介绍,海派中医文博馆中的老物件种类囊括了中药炮制工具、计量工具、医疗器具和徽章证书,是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药店经营、院校建制、名医往来的缩影。在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贾杨看来,中医药老物件是见证中医药历史发展的宝贵财富。
记者看到,仙圣堂的药方雕版,上面的字是反过来的。贾杨介绍,这是过去的中药老字号专门制作药方的雕版,印的时候是倒扣过来印在纸上的。老药号把药方印好后,发给老百姓,传授如何用中医的方法处理日常疾病。
这位多年研究中医文献的专家对馆内的诸多展品如数家珍:印有童涵春堂标识的中药厚朴饮片货样表明了交易时货品的规格;吴县国医学会职员证好比如今的工作证,除了医生的个人信息,还标注了其医学专长,比如:内科、外科等;民国时期著名中医陆渊雷除了医术精湛,还精通琴棋书画,馆内展示的书法扇面画面简洁,但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悉,海派中医文博馆是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与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直接指导下,由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与新场镇人民政府共同打造。创办于1956年的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唯一以馆员制为特色、称谓为“馆”的中医文献研究机构。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承担了大量中医古籍、医史及临床文献的研究工作,比如,由陈苏生、董廷瑶等名老中医组成学术继承小组,承担《医林绳墨》《神灸经论》等5种中医古籍的校勘;对《喻嘉言医学全书》《章太炎全集(八)医论集》《病机汇论》等多部明清及近代医著进行了点校和出版。因此,该馆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和资料。
在海派中医文博馆,贾杨为记者介绍了丁氏膏药纪念盒。“在海派中医流派传承中,以内科特色为主的丁氏内科是其中一个著名的流派。”贾杨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研究发现,原来,在外治方面,丁氏内科也有使用药膏的传统。在海派中医文博馆中展出的是一套丁氏膏药完整包装,并配有说明书。贾杨表示,这说明当时海派内科中医流派涉及病种已经很广,对外治法也有独到见解。
在海派中医文博馆中,有一本《疟疾专辑》。贾杨告诉记者,这是当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的老馆员们出版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这本书为后来屠呦呦团队提供了借鉴。”贾杨解释,书中讲述了青蒿的有效使用方法。《疟疾专辑》里记载了在《肘后备急方》中青蒿如何充分发挥药效方法:用水浸后再绞汁给患者服用。受此启发,屠呦呦团队探索采用乙醚低温提取法,提取青蒿素,获得极好的杀灭疟原虫的效果。
海派中医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敢为人先、扬弃创新”为其鲜明特色。海派中医文博馆为何“花落”在新场?贾杨解释,其实,具有千年历史的新场古镇也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据了解,新场的中医药业,在宋元时期初具规模,明清时期渐趋兴盛,涌现出《山居要览》作者杨瑀、御医沈政、太医院吏目倪邦奇等中医界名人,催生了原南汇县最古老的药店——新场奚长生药店。《上海医药志》称其“是上海有文字记载最早的民间中药店,自制的紫金锭在明代后期名播江南”。
到了近现代,新场中医药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起伏不定,但始终名医辈出。据记载,彼时新场古镇上,在药号坐堂或私人诊所、医寓行医的中医师有近30人,其中不乏张荣伯、陈济川、顾吉甫、高若溪等名医。
如今,正值春盛,桃花香溢。做中药香牌、制作桃花版画、制作桃花笺纸……一系列与中医相关的文创活动正在新场举行。今后,海派中医文博馆将举办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验活动,进一步开展中医和传统文化科普和推广。据透露,目前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正在开发与中医药相关的线上游戏,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据悉,随着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在新场建设“海派中医文化基地”,亚洲一流的中医特色医学中心建成启用,贾杨表示,新场古镇中医药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记者 陈静)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