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6:56:14 来源: sp20241206
人民网北京7月12日电 (欧阳易佳)7月12日是“国际防治沙尘暴日”。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获悉,近20年来,我国春季沙尘天气总体上呈现次数减少、强度减弱的趋势。由1981至2010年均值17次减少到近10年均值9.2次。
据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沙尘暴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针对产生沙尘的三个因素—沙尘源、强风力和不稳定的大气环流,人类目前能作用的主要发力点在于沙尘源治理。在沙尘源区和路径区种树种草、建设防护林,可以增加地表植被,防治土地沙化,减少沙源面积,对于减缓沙尘暴发生频次和强度、降低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
该负责人表示,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沙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重点工程区林草植被有效恢复。“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退化草原面积由2004年的85%降低到70%左右,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沙化土地状况持续好转。
“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515万亩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000万亩。土地沙化程度持续减轻,重度和极重度比重由2004年的74.1%下降到2019年的62.3%。”上述负责人说,“风沙危害得到抑制。2019年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风蚀总量较2000年下降约40%,‘三北’工程区极易起尘和高度起尘土地面积由2012年的48.1%降至40.4%。”
(责编:王连香、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