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上课记

发布时间:2024-12-13 09:04:47 来源: sp20241213

  宋飞在为田庙乡初中的学生上课。

  学生们在聚精会神地听课。   钟 超摄

  驻村回来已一月,耳边不时回响着村里每日抗旱防火例行巡逻的喇叭宣传声,眼前不时浮现着田间疏苗的劳作场景。

  夜来一场大雨,浇去京城连日来的酷热。“不知道贺楼村是不是遭了水?”听着雨声,这次驻村半月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思绪回到田庙乡初中的那堂课……

  此次驻村的驻地在河南省虞城县贺楼村。驻村第八天,田庙乡初级中学校长听说有记者驻村,一个电话打来,开门见山,“来俺们学校给孩子们上一堂阅读写作课吧,也算是你们驻村实践的一部分,就恁地敲定啦!”

  一句“敲定”,架不住心里忐忑,毕竟从没上过中学讲台,何况马上就要开讲。箭已在弦,要咋讲呢?校长当即点题:“就讲人民日报上的虞城故事”。“具体内容呢?”“结合驻村实践与学校教学实际,你来定。”

  事不宜迟,我马上联系了学校八年级三班的班主任,并从语文老师那里要来了教案、课本目录和几份试卷。上课前一天,熬了一宿备课。直到次日清晨4点半,邻居家的大公鸡照例上班,我合上匆匆写就的提纲,抓紧眯了一会儿。

  下午一到学校,我先亮出给孩子们带来的礼物——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人民日报写作课》,“今天咱们串讲两篇文言文《桃花源记》《木兰诗》和两篇白话文《壶口瀑布》《“推门荷花香,好嘞很”》,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来透析阅读和写作的诀窍。一堂课自然来不及面面俱到,没关系,这些诀窍就藏在3本《人民日报写作课》里,瞧瞧这书名:‘学会断舍离’‘魔鬼在细节’‘写出高级感’……”

  写作有啥“诀窍”?学生们个个儿打起精神,先是屏气敛息、聚精会神地听,而后开始悄悄讨论,气氛渐渐活跃起来。学生们的专注和兴致瞬时让我多了些底气。

  选这四篇文章,是颇花一番心思的。前三篇课本上都学过,《木兰诗》讲的便是当地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传奇,孩子们自然更觉亲切;两篇白话文皆出自《人民日报》,《壶口瀑布》刊于上世纪80年代末,后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并保留至今,《“推门荷花香,好嘞很”》是本报“帮扶县驻村手记”栏目去年刊发的报道,在虞城驻村实践活动的相关报道中较有代表性,也便于结合这次驻村实践锻炼抒发自己的体悟。

  诵读完两篇古文,我把话剧《暗恋桃花源》和电影《花木兰》中两节视频片段与讲读穿插呈现,透过一珠一玑的文字和一帧帧生动的画面,古与今、陌生与熟悉交相辉映,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越读”与“越写”(超越时空和载体界限的阅读与书写)绵延共生的美感和魅力。

  “老师,学文言文究竟有什么用?”“为啥老师要我们每天都读诵经典?”……讲台下学生们纷纷举手,大家的问题接二连三。

  “写作无捷径,诵读经典恰恰是夯实写作基本功最根本的途径。”我讲起自己的经历——小时候被父亲“逼”着背《红楼梦》,当时痛苦不堪,长大后则受用不尽。说到这里,当即给学生们背诵了《红楼梦》开篇一段“楔子”。

  “只有亲近和感受经典,才能让经典真正渗透到生命中。亲近和感受的经典‘输入’越多,就越会转化为妙笔生花的‘输出’,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沉潜涵泳、厚积薄发’。”说到这里,我话锋一转:“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成语和典故跟咱们当地有关吗?”

  “上善若水”“望洋兴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学生们不等话音落下纷纷抢答,“老师,还有‘磨刀霍霍’‘扑朔迷离’”……

  看到孩子们纯真澄澈的眼神,我说:“我们今天追述古圣先贤的故事,是想让大家更鲜活更立体地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无论是德治天下的伊尹,还是替父从军的花木兰,都能让我们更具象更深切地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和力量。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同学们说对不对?!”

  不知不觉,课时将尽。末了,我给孩子们留了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假如期末考试作文给出‘子在川上曰……’一段材料,以‘送别’为题,你们会怎样选材立意、布局谋篇?”

  一堂课,短短45分钟,却圆了自己少时的乡村语文教师梦。来驻村时,我带了两本书《我的阿勒泰》和《中国在梁庄》,想抽空重新翻翻,熟悉熟悉那些写农村的笔调,让自己笔下的文字多点“乡土味”。驻村后,特别是与这些农村娃面对面后,我发现那个“折叠”“抽象”的农村场域具象化、活生生地延展开了,一堂给乡村学生们的写作课,同时也是自己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实践课。

  临别时,我带走了两本沉甸甸的大书,一本叫“乡村”,一本叫“希望”。此前在我脑海中,这“两本书”虽有交集却终隔一层——缺省地以为仿佛只有走出乡村,才会有希望。而正是这次俯下身子深入基层的驻村实践让这“两本书”真正交织、融会、贯通到了一起。就像一位作家所写的:“作为一个时代的观察者和书写者,我所能希望的是有更多的人能够关心农民,关心每个具体的人的命运,了解这片土地,以谋求一个村庄乃至一个国家的改变。”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