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08:49:08 来源: sp20241130
来这里,感受澳门的文化创意活力
——荔枝碗船厂片区的“活化”故事
唐 佳
位于澳门路环西南部的荔枝碗船厂片区,是澳门仅存的保存较为完整的造船工业遗址,烙刻着这座小城历经岁月洗礼留下的印记。为了让本地工业遗存重获新生,澳门特区政府自2021年起启动“荔枝碗船厂分阶段活化修复计划”,不久前,经改造活化后焕然一新的荔枝碗船厂片区正式对外开放。片区设有专题展览、特色市集、工作坊等,每月接待市民及游客近万人,凸显了澳门渔村文化与传统制船手工业有机结合的文旅特色,深受欢迎。
修复工业遗址
澳门曾经是繁荣的渔港,与此相辅相生的造船业一度十分兴旺,尤其在路环,主要产业就是渔业和造船业。
荔枝碗,旧称荔枝湾,位于澳门路环西南部,与横琴隔水相望。上世纪50年代,荔枝碗建起第一座船厂,至上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共有10多家,形成荔枝碗船厂片区。
及至上世纪90年代,随着澳门及周边渔业逐渐式微、造船需求的减少,澳门造船业也渐渐衰退。2005年,伴随着最后一艘渔船的孤独扬帆,澳门造船业的历史缓缓落幕。
随着造船业的衰退,荔枝碗船厂片区亦随之倾颓。那时候,从标有“荔枝碗村”路名的石碑走进去,便可以看到当年盛极一时的造船基地遗址。巨大的棚架下弃置的朽木随地散落,悬在半空的机械泛着斑驳锈迹,空无人烟,显现出一股残垣断壁、苍苔荒墀的悲凉感。
2021年,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启动了“荔枝碗船厂分阶段活化修复计划”,在保持渔村和工厂原貌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以渔村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文化活动空间,并融入时尚元素和生活气息,打造澳门离岛特色文化地标。今年6月,面貌一新的荔枝碗船厂正式开放;9月,“荔枝碗船厂片区活化计划发布会”公布荔枝碗船厂片区下一阶段活化计划,继续倾听社会意见。
打造文化地标
而今,再走进荔枝碗船厂片区旧址,只见厂区沿着海岸线连缀展开,部分延伸至水面之上,与山水相映成趣,与晚霞交伴生辉,人工与自然浑若一体,可谓风景独秀。厂房内,船只模型等老物件静置其间,仿佛一个个老者在讲述着荔枝碗的发展与演变。渔村生活、船厂历史、海景风貌在这里有机结合,人们置身其中便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体会独特的澳门渔村文化风情。
荔枝碗船厂片区内还设有特色市集和手工作坊等,丰富了片区的游玩体验。
“一棵大树,一顶帐篷,几张木台,数把木椅,外加一个小火炉,就是店里的基本构造了。”汉记手打咖啡的店主梁金汉说。
梁金汉曾是一名船厂工人,年轻时因意外差点截肢,不得已转行,却做出了远近闻名的“汉记手打咖啡”。从船厂工人到创业者,在梁金汉看来,荔枝碗船厂片区的改造很有意义,他希望能把废弃的部分遗址更好地保护起来,推动这里更好地发展,他也非常乐意为游客讲述荔枝碗船厂片区的历史故事。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期望改造后的荔枝碗海景风貌能吸引海内外优质街头展演进驻,促进文化艺术生态多元化,推动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相结合,丰富澳门旅游体验,进一步繁荣旅游经济。
传承传统技艺
在过去,荔枝碗船厂片区以建造木船为主。要成为造船工人不易,成为“师傅”更是难上加难。“3年左右,只有师傅认为徒弟满师了,才可正式登记成造船工人。”澳门船艺文化研究协会会长林伟球说。如今,传统的造船技艺面临几乎被遗忘的命运,但在时间的洪流中,仍有人坚守着传统造船业手艺,坚持每道繁复细致的工序,一丝不苟地制作每艘木构渔船。
“我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不希望这个手艺失传。”为了传承传统的造船技艺,林伟球基本是自己花钱买耗材制船参赛,之前做渔船,现在做古船。依据传统的制造大船的结构及工艺,首先制图、画样,再制造骨架、船旁、船面、甲板及其他配件。“每条船都被看作是一条龙。先放置龙底骨,然后把最主要的这几道‘肋骨’做出来,再钉一些细木条将之连接,如此一条船的船型就定下来了。”林伟球的助教陈仲衡说。
“有时候还是会怀念起过去在船厂的日子。”说起荔枝碗船厂片区的旧事,那些曾经以此为生、以此为荣的人们不胜感慨。但感慨之余,亦不乏慷慨之志。当问及希望荔枝碗村以及传统造船工艺今后如何发展与传承时,他们畅想许多,信心满满。
“希望交通更便利一些。”
“希望这里能成为更多元、文化更集中的打卡地。”
“希望可以有一个透明的玻璃屋,人们可以透过玻璃屋看到师傅在里面制作船模型,外面摆满了师傅的作品。然后定期开班教学员,把这种工艺传承下去。”
……
林伟球说,他正在收徒授艺,已经收了3个徒弟,希望他的徒弟以后还能再教别人,就这样一直传承下去。
(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澳门11月24日电)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