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08:18:08 来源: sp20250107
【事件】在江西省峡江县,社会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发现巴邱镇一名二级肢体残疾人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超过2万元,第一时间将这条信息反馈给乡镇开展摸底排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瞿靖镇,一名居民看病住院已经自付费用4万多元,乡镇工作人员收到医保局数据推送后,第一时间开展了家庭经济核对和入户核查。经核实后,两名居民都被纳入了低保保障范围,获得了临时救助。广袤大地上,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折射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变化。
【点评】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现实中,需要兜底保障的人群往往是社会的困弱群体,如孤儿、低保特困人员、残障人士等,他们中不少人缺乏求助意识、求助能力。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既要有无微不至的政策关怀,也离不开便捷畅通的触达渠道。靠前一步,在基层建立健全主动发现机制,运用各种方式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才能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得迈开步子、扑下身子。在山东省无棣县,一名智力三级残疾人的家庭经济来源单一,基本生活保障存在困难。基层人员走访了解情况后及时上报,民政部门经核实为其按照“单人户”申请了低保。在江西省上饶市,一名低保对象的女儿还在读小学,当地便帮其申请了教育资助等专项救助。健全服务机制,到困难群众的生活中去,不仅能发现监测平台可能忽略的细节,也能与困难群众面对面交谈、心贴心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让政策红利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主动发现困难群众,是态度问题,也是技术问题。当前,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已归集6600多万低收入人口的基本信息,为民生兜底保障筑起了数据底座。在完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跨部门信息比对,实时监测发现低收入人口的困难风险,分类处置预警信息,能有效避免救助遗漏或重复救助,实现救助资源统筹衔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从人工收集到大数据技术赋能,救助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
消除救助保障盲区、有效推进精准救助,体现着党和政府的政策温度。2021年以来,福建省通过大数据筛查比对找出90万条疑似困难群众数据,累计排查疑似困难群众128万人次;江西省今年以来主动摸排46.45万人次,通过摸排纳入低保3.16万人;山东省健全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建成包括1900余万条信息的山东社会救助对象数据库……实践证明,更加主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完善“大数据+铁脚板”的工作模式,就能不断织密困难群体的保障网,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
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暖心政策惠及每个有需要的人,为其纾生活之困、解燃眉之急,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不断提升。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30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