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热线”的青春守护者

发布时间:2024-11-23 05:15:44 来源: sp20241123

  “家属您现在不要害怕,急救医生已经出发;您不要激动、不要哭,不然会影响病人病情;先给他止血,用干净、干燥的布料或者T恤,按住伤口,不要松手,直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3月8日上午9时许,湖北省武汉市急救中心调度室,接线员陈诗诗正在处置一起120求救电话。

  电话那头,大声哭喊、几近崩溃的家属渐渐冷静,按照指导为伤者初步止血。

  安抚家属、指导现场救援的同时,陈诗诗已派出救护车,录入患者住址、大致病情、联系方式等信息,以供急救人员调用。

  至此,这起120热线处置并未结束。陈诗诗继续调看实时地图,协助救护车司机选用最快捷的路线、争取用最短时间接上患者。

  陈诗诗是武汉市急救中心“120生命热线”服务团队的一员。像这样的热线电话,一个白天她平均每小时接20-25个。调度室大屏幕实时数据显示,当天0时至9时55分,值班小组共接听120电话562个,派出救护车189辆(次)。

  电话铃声不断响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家手握话筒,紧盯各自面前的5台电脑显示器,耳、眼、口、手、脑并用,边接听、边调度处置。

  一个小细节是,接线员们桌上的自备水杯都带有吸管、容量1升以上,方便在处置不同电话的间隙,能迅速拿起喝口水润润嗓子、定定心神,手里的活儿依旧没停。

  “院前急救,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段。在120救护车抵达前,更快速有效地对患者进行施救,是团队的首要宗旨。”团队负责人、武汉市急救中心调度科科长丁一鹛说。

  成立于2001年的武汉市急救中心“120生命热线”服务团队,肩负全市急救呼叫受理、调度指挥、医疗协调等任务,致力“用专业素养为患者搭建起生命的桥梁”,守护市民生命安全。今年3月,中宣部表彰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这支平均年龄32岁、总共38人的团队获评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通过一根根电话线,这里的每一名接线员都经历过许多难忘瞬间。

  今年32岁的王亮是一名调度班长,6年前入职做接线员。他原以为工作就是“接听电话、问清信息、及时派车”,直到正式上岗才发现,“每通电话都很紧急,需要绷紧神经,寻求最优处置”。

  2022年4月6日3时50分,王亮接到来电,电话里只传来轻微的喘息声。王亮反复询问是否需要救护车,对方再无声响。

  为判断是否属于误拨,王亮挂掉电话,又马上回拨过去。电话立刻被接听了,这次还有了“咚咚”的敲击声。王亮判断,对方一定是遇到了紧急情况、暂时无法言语,便迅速查询该号码是否有以往拨打120的记录。结果显示,对方是一位91岁老人,曾因癌症做过气管切除手术无法发声,之前曾拨打过120,系统记录里有前一次使用救护车的地址。

  在简洁快速与对方确认相关信息后,王亮发出急救指令。20多分钟后,老人被紧急送医,得到了及时救治。

  电话接通、却没有声音的情况,接线员经常遇到。其中不少是骚扰电话,需要甄别。“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要确保电话那头的人是安全的。”王亮说。

  35岁的周游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这里成为一名接线员。帮助求救对象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这样的生死“拉锯战”,他已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

  2023年5月19日7时18分,周游接到求救电话:对方紧张得大口喘气,称清早醒来发现妻子直挺挺躺着,脸色苍白,叫之不应。

  经问询,周游确认,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十分危急。“请您不要慌!救护车已经出发,我来指导您怎么急救。”周游镇定地安慰对方,指导其立刻开展心肺复苏。

  对方边实施胸外按压、边绝望哭泣。“按压别停,您别怕,我会一直陪在您身边。”周游保持通话,一直在线指导,为患者争取救命时间。

  通话至6分39秒,GPS定位显示救护车抵达患者所在小区。为避免联系人电话占线,周游结束通话。急救人员接续抢救,将患者紧急送医。8时10分,患者意识恢复。管床医生由衷感慨:“再晚一点就来不及了,你们一起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周游看来,这样的救援指导是“分内工作”,保持镇定与专业,“是每一名接线员必备的基本功”。

  在这里工作10多年来,周游见证了急救中心设备设施、内部质控等的不断完善。他相信,这条“生命热线”一定会成功挽救更多宝贵的生命。

  2023年11月,武汉市急救中心微信小程序上线“视频呼救”“短信定位”等功能。患者或家属可以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获得急救指导。借此,接线员们得以帮助更多患者抢回生机。

  今年1月16日23时20分,接线员邹婷接到求救电话:一名曾做过心脏支架手术的六旬老人突然昏迷、无呼吸。通过指导家属开启视频连线,现场画面同步传输到邹婷电脑上,她有针对性地指导家属调整胸外按压的位置、姿势。5分钟后,老人有了呼吸。

  23时31分,急救医生到达,初判老人系心肌梗死。转运途中,通过车载呼吸机支持,患者很快苏醒,后经治疗转危为安。

  得知这一消息,邹婷“悬着的心也跟着落了地”。

  2020年6月,邹婷来到这里成为一名接线员。在岗位历练了3年多的时间,她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这份工作不仅能帮人于危急时刻,自己也更沉稳了,对生活与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武汉市急救中心“120生命热线”24小时在线、全年无间断,日均受理来电求助2407次。在34岁的团队成员陈蕾看来,“每一天的工作内容看似是差不多的,实际上每一个电话,具体情况各不相同”。

  陈蕾说,求救的患者意识是否清醒,是否有能力打开房门,是否需要协调110、119、社区工作人员协助,“这些都考验细心、耐心,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这份工作,挑战与使命感、成就感共存。”陪伴、带领团队一路成长,丁一鹛观察到,团队成员流动性很小,“大家讨论最多的,是怎样能救下更多人”。每个月,丁一鹛都会召集大家开案例总结会,一起分析哪些环节还可以继续精进。

  最打动丁一鹛的是每个人接听电话时专注的样子,“这是大家一起守护这座城市的样子,也是青春最美的样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