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4:32:05 来源: sp20241122
有那么一些文物,穿越时空与今人相遇,却能莫名戳中我们的心。来自5000年前的“小猪”,造型呆萌可爱;羞于张口却不得不借裤子穿,是古人的“囧”;魏晋时期墓葬出土的画作,仿佛着急交作业一般略显“草率”……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有记录,也有实证。博物馆如同“时光机”,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一起来博物馆看有趣的文物吧!与祖先的审美同频共振,你骨子里传统文化的DNA,是不是已经蠢蠢欲动了?
憨态可掬的小猪昂首挺胸,鼻子微微拱起,嘴巴张开仿佛在欢唱,微微上翘的短尾巴增添了几分俏皮。来自5000年前的它静静伫立,朴拙可爱的外形让众多游客忍俊不禁。有人唤其狗,也有游客戏称它为“小猪佩奇”。穿越数千年时光,古人的智慧与现代人的审美完美交汇。
它就是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红陶兽形壶。人们在喜爱它生动可爱造型的同时,更感叹它极具实用的巧妙构思。
红陶兽形壶正面。人民网 郑昕桥摄
红陶兽形壶侧面(左)。人民网 郑昕桥摄 红陶兽形壶背面(右)。山东博物馆供图
这件红陶兽形壶渊源何在,所为何用?
1959年,山东泰山脚下的宁阳县兴修津浦铁路复线,工人们无意间刨出了一些陶瓷碎片。济南市文化局立即派考古工作人员前往调查,根据暴露出来的文物遗迹,认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后被命名为大汶口遗址。
大汶口遗址的发现向人们展示了全新的文化面貌。持续的科学考古揭示了大汶口文化由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的完整发展过程,从而为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提供了实证。大汶口遗址也被列入“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在5000年前,陶器制作工艺已经渐趋成熟。现存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尤以红陶居多。正是因为红陶耐腐蚀、硬度高的特点,才使得这些艺术瑰宝得以历经风雨保留了下来。红陶兽形壶,是大汶口遗址发现的精美器物,新石器时代器物中的杰出代表。
根据红陶兽形壶的形制特点,专家认为它与大汶口文化的实足陶鬶(guī)非常相似,而山东地区出土的史前陶鬶残片上偶有残留的水垢,以此推断,红陶兽形壶可能是一种温煮酒水的器具。
极为相似的三里河遗址出土的猪形陶鬶、狗形陶鬶。山东博物馆供图
红陶兽形壶的四肢粗壮,背部装有拱形提梁,尾巴部分的筒形是注水口,嘴可往外倒水,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积,器身用夹砂陶制作能耐高温,四足立起可供加热。温酒时,酒水从尾部的注水口加入。温好后,提起背部的把手,就可以将酒从嘴部倒出。
山东博物馆外景。人民网 郑昕桥摄
红陶兽形壶所在展馆。山东博物馆供图
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家猪作为一种重要动产,是财富的象征。古人常用仿生器具陪葬来彰显墓主人的高贵身份,这只小猪作为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型,不仅仅是一件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是一件艺术品。它充满了创造性的灵感,表明大汶口文化的先民们陶器制作水平进入到可以突破写实,进行自由创作发挥的阶段。
人民网 郑昕桥摄影报道
策划:姚奕、常雪梅
记者:翁奇羽、王玉兴、郑昕桥、李志强、邵兰、李欣洋、周博
编辑:单芳、陈悦
海报:单芳
(责编:陈悦、刘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