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3:13:59 来源: sp20241109
阅读提示
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掀起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热潮,手工艺品从业者们也带来了银饰、服装、道具等多样化的手工艺产品,为民俗活动提供来自“指尖技艺”的支撑。近年来,民俗文化“热”带动了乡村手工艺产业“兴”,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从舞龙舞狮到游神,从乡村春晚到民俗节庆……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掀起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热潮,在这背后,则是来自手工艺从业者们“指尖技艺”的支撑。《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些从业者们带来了银饰、服装、道具等多样化的手工艺产品,部分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他们不仅通过制作手工艺品实现增收致富,还带领乡村产业走上更加规模化、人才化发展的道路。
民俗热带火手工艺品销售
“朋友们,准备好了吗?一、二、三……上链接!”3月13日,某购物平台“大理新华银器”的直播间里,主播正介绍展示手中非遗银饰品的工艺特点,网友们随即热情留言:“非遗产品都是宝贝”“龙年想买个有龙元素的手镯,图个万事兴‘龙’”。
据该直播间招商部经理寸建生介绍,近期包含龙元素的足银珐琅刻百福手镯、年兽醒狮流苏戒、古法做旧龙鱼摆件销售火爆。他说:“从11月底开始,国风饰品都卖得很好,现在都是预售15天后发货。厂家的师傅们从去年10月就开始忙,预计要到3月底才能完成预售的订单。”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还乡学手艺,更是家家开网店的节奏,那些手艺精湛的银匠一个月收入一两万元是常态。”据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草海镇党委书记周江平介绍,目前要同时保证线上和线下两个销售渠道,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多地。
今年春节期间,各地兴起的民俗热带火了对相关手工制品的需求,除银饰品,还有与民俗活动相关的服装、道具等也受到市场喜爱,乡村“指尖技艺”岗位愈发忙碌。
“今年正月十五,我们都穿上了彝族传统服饰,在村里办的‘非遗过大年’活动上,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朋友欢聚,真的是太热闹了!”杨翠梅是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直苴村比刀底小组的小组长,从小学习刺绣,手艺高超,经常教授村民刺绣。看到大家穿上了自己和乡亲们亲手绣的彝族服饰,她感到非常骄傲。
“指尖技艺”助力村民致富
据当地村民介绍,逢年过节、家有喜事,直苴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亲手缝制的彝族服饰,前来打跳,以示祝福。这里的彝绣作品,不仅是绣娘手工一针一线绣出的文化传承,还是大家居家就业致富的‘法宝’。”
绣娘李晓棠告诉记者,自己在今年春节期间两件绣品就卖了3000元,这让她十分高兴,“现在家里主要生活开支,用的都是我刺绣赚来的钱。只要我踏实肯干,一年增收3万元肯定没问题。”谈起自己未来的计划,她信心满满。
“过去家里的生活都是靠孩子父亲一个人在外打工,日子过得紧巴巴。加入彝绣产业之后,在家里就可以挣钱,我们村收入高的一年能有七八万元,好多在外务工的年轻妈妈,都返乡做起了绣娘。”杨翠梅笑着说。
据楚雄州委宣传部部长李汶娟介绍,近年来,当地通过“传统技艺+现代创意”的方式,推动彝绣实现“绣品变商品、秀场变市场、绣片变名片”大转变,从而推动彝绣产业成为推动村民增收、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渠道。
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曼召村,传统手工纸已经衍生出包装纸、手提袋、礼盒、纸扇、灯具、装饰画等50余种产品。“如今村子的手工纸采用原材料和成品纸统购统销的模式,纸张年产量在1000多万张,创造户均年收入达3万至5万元。”曼召傣族传统手工造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岩坎说。
手工艺产业走向规模化发展
“这些各县市创立的手工坊,搭建起了独特的‘深山集市’,打造出传统非遗手工艺文化赋能平台,实现了手工艺制品的产业化、批量化生产。”云南财经大学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民族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教授赵晓红认为,“指尖经济“在引领民族手工艺和时尚产业发展新风向的同时,还能帮助民族手工艺从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在民俗热带动手工艺制品火爆市场的同时,各地的乡村产业也在走一条更加规范化、人才化发展的道路。例如,鹤庆县草海镇的新华村就通过成立民族手工艺品协会、旅游购物退(换)货监理中心、旅游服务投诉受理中心、银饰品检验检测鉴定和质量认证中心,构建起“协会+政府”监管体系,为银饰产业发展和从业者提供了营商保障。
“我们先后培养了银器锻制从业者600余人,吸引1000多名新‘新华人’来这里创业发展。”据周江平介绍,培育银器手工艺人才,是村子推动银器产业发展和壮大的关键支撑。
赵晓红认为,非遗手工文化正随着“指尖经济”的逐渐壮大实现更大程度地传承与发展,为乡村发展持续注入动力,带来全新的机遇。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探索民族手工艺发展路径,有利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黄榆(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