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

发布时间:2024-11-22 22:20:29 来源: sp20241122

原标题:坚定文化自信,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既能保持自身特性又能造福人类文明的确信与自豪,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寄托的厚望,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争做昂扬进取、守正创新、面向未来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者。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结合点,要充分发挥自己在知识和文化领域的优势,重视文化育人,切实强化文化素质教育。

1 坚定文化自信,是高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遵循

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本土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文化自信为新时代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世纪末,教育部针对高等教育重理轻文、人文教育薄弱的状况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之后文化素质教育开始在高校全面推广,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促进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探索中,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等把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放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中国人的高度上,强调文化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在学校开设人文选修课、实行语文水平达标测试、举办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这一实践探索让我们看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自创生以来就秉持赓续文化血脉的职能定位,成为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手段。

新时代,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高校要凝神聚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水平人才、一流人才、拔尖创新人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德才兼备,以德率才,在走向社会后善于自觉地从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优秀文化养分中汲取前进定力,进而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在脚踏实地躬身践行中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2 坚定文化自信,对高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谈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有人会将其与通识教育简单混同,还有人将其看作通识教育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本土化。其实,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各有各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对文化素质教育而言,其核心载体是课程,但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于素质,相比知识传递来说更加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则主要针对高等教育学科划分带来的知识割裂问题,主张在专业教育之外通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课程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力争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对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深切的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乃至形成更强的创新能力。

相比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突出强调道德素养,尤其重视大德,以大德率小德,“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站位更高,内涵更广,意义更大,而这正是坚定文化自信对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本土原创性,高度重视价值观引导,基于价值观和文化的社会性、民族性,引导学生做自信自豪的现代中国人。

3 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优化提质

经过近30年探索,很多高校开设了数量可观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但各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地位不高、活力不足、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亟待提升内涵,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校要以高标准开发文化底蕴深厚、内容形式精良的文化素质教育专门课程。专门课程要紧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提升内容的系统性、理论的深刻性、语言的生动性、情境的感染性、手段的丰富性。高质量的课程开发需要在思想立意、资源选用、单元布局、模块组合、师生互动、成果显现等方面做好系统筹划、精细研磨,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完善,直至形成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要发挥试验田、策源地作用,集中精力开发高质量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并借助校际交流、数字课程等方式做好推广普及。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还要贯彻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课程渗透要因课制宜,兼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情理交融、线上线下结合以及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拥有深厚的文化素质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大学文化环境是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赤诚中国心的隐性课堂,要凸显大学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讲好本校师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智慧和汗水报效祖国的感人故事,指引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4 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要以评促建、以研增效

文化素质教育以培育文化自信为旨归,其效果评价需要严谨全面。基于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要求,高校要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评价方式,综合使用学生课堂参与和日常行动数据,在创造性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水平测评上下功夫。文化素质教育重在育“信”导“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行动答卷”,在为大学生提供投身社会实践、开展社会服务、参与事关国计民生的科研攻关项目等机会的同时,还要认真考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现出的爱国心、报国志,并予以有力的指导和引领。

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需要加大研究力度,重视实验探索,逐步提升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水平。高水平大学要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在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开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落实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等方面聚力攻关,并且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共享高水平课程等方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果,可以将其主动对接、整合到不同学段,助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作者:尤政,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责编:李昉、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