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建筑,见证中塞“铁杆情谊”丨大国外交·习主席的文化交流足迹

发布时间:2025-01-07 14:12:46 来源: sp20250107

5月,距离北京7000多公里之外,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一派生机盎然。

漫步街头,有这样一座独特的现代化建筑引人注目——大厦外墙以中国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将绘画艺术完美呈现在现代建筑艺术中;大厦所在的道路名为“孔子大街”;坐落的广场为“中塞友谊广场”——这便是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

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外景。王 韡摄

2016年6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塞尔维亚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和塞方领导人共同出席了中国文化中心奠基仪式,两国元首培土奠基,殷殷寄语。

一座建筑,犹如在多瑙河畔绘就的一幅美丽的中国古代山水画,不仅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在时代发展中见证中塞“铁杆情谊”。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同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掀开了中国人民同塞尔维亚人民友谊合作新的一页。几十年来,两国人民始终心手相连,彼此怀有特殊感情,跨越时空的真情厚谊历久弥新。

文化交流是中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关系深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曾经,《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著名影片激发了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啊,朋友再见》这首歌曲至今仍然在中国传唱。

如今,“汉语热”在塞尔维亚持续升温,不仅多所高校开设了中文系,2012年塞尔维亚全国中小学普及汉语项目正式启动,孔子学院、中文教学点等也出现越来越多塞尔维亚人的身影。

在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的课堂里,太极、书法、中文、古筝……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启了塞尔维亚民众的中华文化筑梦之旅。

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太极课堂。本报记者 沈小晓摄

29岁的约万娜,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塞尔维亚姑娘。她正在攻读中国文化专业方向的博士,也是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教授中文的志愿者。她说,学习中文不仅为她创造了更多机会,也为许多塞尔维亚人提供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虽然中国和塞尔维亚距离很远,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和历史对很多塞尔维亚人非常有吸引力。”

近年来,中塞两国文旅、经贸合作成果丰硕,民心也连得更紧了。2017年,中国和塞尔维亚互免签证协议生效,2019年中国即成为赴塞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随着驾驶证互认换领协议的签署及中塞直飞航班的开通,两国人员往来交流持续升温;去年,中国与塞尔维亚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为两国关系注入新动能。

塞尔维亚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首个全面战略伙伴,两国铁杆友谊深厚。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中国和塞尔维亚是历经风雨、患难与共的‘铁杆朋友’”“两国有着高度政治互信,双边关系经受风云变幻考验历久弥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中塞‘铁杆情谊’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坚定维护、世代弘扬”。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塞尔维亚政府获悉中国地震灾区急需帐篷等物资,从军队储备中调集一批帐篷驰援灾区,并在外包装印上“致中国人民”。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率队在机场迎接中国援助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的到来时,捧起五星红旗深情一吻,以示对中国帮助的谢意。这一幕深深打动了许多中国人。

“我们对塞中铁杆友谊感到自豪。”去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习主席会见时,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说,中国始终尊重并平等对待塞尔维亚,在塞尔维亚面临困难时,及时给予宝贵支持。中国的帮助和合作,使塞尔维亚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给人民带来巨大福祉。

“播种今天,收获明天。”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塞建立起更加牢固的纽带。匈塞铁路、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E763高速公路、科斯托拉茨电站、斯梅戴雷沃钢厂……这些中塞合作项目不仅将中塞传统友好转化为务实合作成果,而且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

“中国高度重视发展同塞尔维亚的关系,珍视两国深厚的传统友谊,愿深入挖掘互利合作潜力,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两国关系行稳致远。”在2016年6月发表于塞尔维亚《政治报》和新南斯拉夫通讯社的署名文章《永远的朋友 真诚的伙伴》中,习近平主席这样说。

塞尔维亚有句俗语:“朋友是时间的果实。”在中塞两国共同努力下,一颗颗友好的种子正不断被种下,孕育出中塞友好的丰硕果实。

策划:田俊荣、马小宁、刘晓鹏

统筹:杨学博、姜赟、裴广江、王恬、梁昌杰

协调:李翔、任彦、宋静思、邝西曦、王翔宇

文字:沈小晓、李婕

编辑:王萍萍

校对:朱利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