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的灯笼(遇见)

发布时间:2024-12-13 21:02:35 来源: sp20241213

  盛夏的一个午后,我和朋友骑着自行车,穿行在湘西南雪峰山腹地的山路上。我们这样骑行三天了,没有具体目标,极简的食宿,体验着自由骑行的辛苦和恣意。

  本打算天黑前赶到镇上住宿,可是怎么都快不起来,一路被美丽的风景拖拽着。不想,先是一场暴雨,随后我的车子后轮又泄气了,骑不动,只能推着。天色已经落黑,前方二百米远就看不清了,山里各种窸窣声此起彼伏,让我们紧张起来。

  看导航,离镇子还有二十多公里,推着车子步行,最少还要三个小时。两人饥肠辘辘,越来越疲倦。怎么办?我们不时抬头看着并不远的前方,寻找一线希望。小路上不时有岔道延伸到山后,却不知村寨人家分布在哪里。

  忽然,前方出现一个亮点。是什么?我们停下脚步望了望。那一豆光亮一直固定在那里,不是萤火虫,是灯火。我们的步伐立马加快,心情激动又有些紧张。走了十来分钟,看到了瓦檐翘角,原来山坡上有几户人家,每户的屋檐下都亮着一只小灯笼。光线愈加真切、明亮了。

  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今晚赶不到镇上了,到这里借宿试试?只是不知道老乡会接纳我们吗?朋友喃喃道。我对这位城里长大的朋友说,应该会的。我是乡村出身,乡里对陌生人借宿很少拒绝,都会善待夜行人。

  我敲开一户人家的木屋小门,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妻在家,还有两个七八岁的男孩。我们表明来意,还拿出身份证,说可以交住宿费。想不到,老汉一口答应了,说不用交钱,就是住宿条件差了些,自家用的旧被褥,木架子床。

  老汉又问我们,还没吃饭吧,搞点饭啰。还没等我们回答,他就开始招呼女主人淘米做饭。我们想付饭钱,老汉忙摆摆手说,怎老说交钱,我们不开店,从没收过过路人的钱,你们是客人,信任我家才来的。

  这样的啊,这么放心外人?老汉说,这有什么,就是睡一夜、吃碗饭。你们看门口挂着的灯笼,就是给过路人点的,远远的让人看到,这里可以落脚。山里的村寨都是这样,我们外出也要借宿,大家都不客气,像回家一样。

  其实,当初刚看到门口的灯笼,我还以为是开门做生意的民宿在招徕客人。听着好新奇,竟有这样的风俗。

  老汉的话也唤醒了我的乡村记忆。我记得,当年我们村里有条上州下县的石板路,每天都有生意人、货郎、做活匠人、看病的、说媒的、弹棉花的等,白天从村里穿过,夜里就近借宿。来人借宿,主人是高兴的,说明人家相信他,也说明自家家规好。也会管饭,主人吃什么,客人跟着吃什么,没有特殊菜,大家都一样。但是,我们村里不点灯笼,客人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

  说话间,饭菜做好摆上了桌,一大盘干笋炒肉,一大钵汤,卧着两个荷包蛋,撒了小葱,香喷喷的。他们不吃,坐在火塘边,说等我们吃了再吃,是山里的规矩。我们只好加快吃饭速度。我们放下筷子后,他们才上桌来,小孩子吃得急,看来是等得有些饿了。我们的包里还有一些方便食品,朋友赶紧找出来,打开两袋让小朋友尝尝。孩子们脸上有些羞赧,又带着惊喜。朋友把剩下的全部留给了两个孩子,还给他们照了相,说回去后洗好寄过来。

  听老汉说,眼下年轻人多去城里打工,他家儿子儿媳也是,留下两个孙子。现在,到哪里去都是坐车,这边的过路人也少了,借宿的基本没有了,但灯笼还点着,家家都这样,整夜不熄。自他小时候起,灯就这样挂着,成习俗了。

  哦,一只灯笼,远远地迎接着夜里要来或没来的客人,也点亮山里人的心,心心辉映,没了距离。

  多么庆幸,我们今天做客此处。这点亮了多时的灯笼,到底是没有被辜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6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