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中国非银支付新规公布 为何出台、有何变化、影响几何?

发布时间:2024-12-22 01:25:31 来源: sp20241222

   中新社 北京12月17日电 题:中国非银支付新规公布  为何出台、有何变化、影响几何?

   中新社 记者 夏宾

  《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17日正式对外公布。新规从公开征求意见到完整出炉历时近三年时间,也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在金融领域推出的首部行政法规。新规为何出台、有何变化,又将如何影响非银行支付市场?

  为非银支付“开药方”

  非银行支付业务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兴起而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央行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共有185家非银行支付机构,2022年全年处理支付业务超1万亿笔、金额近400万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全国电子支付业务总量约80%、10%,服务超10亿个人和数千万商户。

  快速发展下,一些支付机构违规经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违规挪用用户资金,泄露或不当采集、使用用户信息;个别支付机构铤而走险,为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资金转移通道等。

  为非银行支付行业“把脉问诊”正当时。在此背景下亟须制定专门行政法规,建立促进非银行支付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由此,非银行支付行业的新规应运而生。

  新规防范风险、保护用户

  整体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在新规中一以贯之,将防范化解风险、保护用户合法权益摆在突出位置,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业界人士认为,这一新规补全了中国法律体系中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法律制度,解决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法律层级低的问题,有利于提升监管效能。

  为强化监管,保护用户合法权益,新规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坚持持牌经营,严格准入门槛;二是完善支付业务规则,强化风险管理;三是加强用户权益保障;四是依法加大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

  上述条例规定,强化支付账户、备付金和支付指令等管理制度,明确支付机构不得挪用、占用、借用客户备付金,不得伪造、变造支付指令。压实支付机构用户尽职调查、风险监测等责任。同时,要加强用户信息保护,明确信息处理、信息保密和信息共享等有关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条例结合多年监管实践,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支付业务分类经验,坚持功能监管理念,从业务实质出发,根据其能否接收付款人预付资金,分为储值账户运营和支付交易处理两类。

  中国央行有关负责人称,上述分类方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有利于防范监管空白,也能避免监管套利,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同时,条例附则明确已按照有关规定设立的非银行支付机构过渡办法,由中国央行规定,其近期将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做好新业务类型与原有分类方式的衔接,推动平稳过渡。

  拥抱合规,助力发展

  作为在非银行支付行业中一个个活跃的市场主体,机构们如何看待新规?

  支付宝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管理条例进一步强化了对支付机构的全链条、全周期监管,有利于防范支付行业风险。此外,在规范作用下,支付行业将迎来进一步规范有序发展,将极大地引导支付机构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使得实体产业在长远发展上获利。

  钱袋宝总经理刘晓东认为,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有利于改善市场预期,增强发展动力,支付行业将朝着更健康、更合规和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当前支付行业飞速发展,金融科技不断革新,条例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原则,稳定市场信心。”刘晓东表示,条例从准入退出、业务规则等方面,构建了完善的市场化机制,提高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了行业良性竞争和规范健康发展。(完)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