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行:蓝色动力再造“海上新广东”

发布时间:2024-11-25 05:56:18 来源: sp20241125

  广东拥有我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海域面积居全国第二,海洋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5,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广东强力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按照“疏近用远、生态优先”的要求,腾出近海空间搞建设、布项目、保生态,大力拓展深远海开发利用空间。

  行走在广东东西两翼4000多公里海岸线,碧波鱼跃的海上牧场加速建设,高质量“海上粮仓”持续增产,沿海而建的800万千瓦海上风电源源不断为珠三角带来清洁能源,不断提升的海洋装备制造已经成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

  “蓝色动力”正在点亮广东沿海,“海上广东”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海上牧歌响 

  “蓝色粮仓”频获鱼满舱

  辽阔南海,洋面之上风车缓缓旋转,海水之下鱼群纵横碧波。

  从养殖技术到风渔融合技术,再到渔业“芯片”种苗技术,广东海洋牧场正不断走向高质量发展。

  11月30日,濒临北部湾海域的广东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开启金鲳鱼捕捞季。金鲳鱼产业作为湛江极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主导产业,深海养殖网箱数量3500多个,一年出产金鲳鱼总量达10万吨,占全国的40%,直接从业人口约10万人,带动了种苗、饲料、养殖装备、加工与流通等产业链的发展。

  湛江是全国最大的金鲳鱼养殖基地,被誉为“中国金鲳鱼之都”。这里的金鲳鱼除了供应中国市场,还出口到美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随着金鲳鱼深海养殖规模化、集群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小小“黄金鱼”每年可创造百亿元产值。

  新业态的融合,为耕海牧渔带来更多空间。11月10日,在离岸近百公里的广东阳江远海海域上,随着一声“收鱼”令下,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正式迎来首批渔获,宣告了风机导管架基础与养殖网箱融合发展模式试验取得成功,为“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开发探索了新路径。

  “‘明渔一号’此次共收获金鲳鱼9000余斤,捕捞过程中鱼群活力十足、健壮肥美。”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金鲳鱼,此次还收获了石斑鱼、金头鲷等试验鱼种。这批渔获在运输上岸后,将采用低温速冻技术,经冷链运输至消费者的餐桌。

  该负责人认为,这一模式创新实现了“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域、结构、电力、信息传输、运维等多方位的深度融合,实现绿电一体化直供养殖的低碳渔业模式,不仅满足了深远海养殖设备对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电力需求,也实现了风渔深度融合技术、网箱抗台风技术、深远海智能化养殖技术的突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个育种养殖箱整齐排列。

  “现在正是黄鳍鲷的产卵季,我们的种苗供不应求。”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海峰介绍,合作社养殖和繁育黄鳍鲷、黑鳍鲷、紫红笛鲷等种苗,每年可培育各类鱼苗约3亿尾,产值达1亿元。“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约1000户参与养殖,年均每户增收10万元。”

  风从海上来 

  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能

  在阳江海域,数百台风机矗立在海上,为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注入绿色动力。在阳江港畔,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拔地而起,这里引入了包括整机、电机、重要零部件、叶片等在内的风电全产业链企业,正在打造世界一流的风电创新策源地、世界级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全球化的海上风电母港。

  2021年,我国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170万千瓦,总投资约350亿元,安装269台海上风电机组。

  “我们在阳江海域建成了‘海上风电的基础博物馆’,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海上风电基础,还第一次应用了可抵抗17级台风的漂浮式风机。”三峡新能源阳江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滕华灯说,广东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通过产业链布局,建成了较为完整的风电产业链,海上风电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走进位于阳江的国家海上风电装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有超百米长的巨型风机叶片正在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耐久性测试,场面壮观。

  “这是全球最大的全尺寸叶片检测实验室,为世界各地的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叶片进行静力试验、疲劳试验。”广东鉴衡海上风电检测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侃说,自2021年初建成投运以来,已为10多家国内外知名叶片厂、整机厂、开发商开展40多支百米级的叶片测试,涵盖了陆上、滩涂、近海、深远海等各种类型的风电机组。

  绿色之风正吹遍南粤大地。在惠州,11月11日,中广核惠州港口二海上风电项目首台风机并入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该项目采用了多种大容量新型风机,包括了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抗台风半直驱海上风电机组。在汕头,“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热火朝天,建成后,计划年产能达到300万千瓦以上,具备生产20兆瓦级大型风电机组及部件的能力。

  截至11月11日,广东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800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广东海上风电投产规模达1800万千瓦。”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新能源服务中心并网管理组副组长王育学说。

  持续壮大的海上风电给地方带来了发展新机遇。阳江市委书记卢一先说,五年时间,阳江海上风电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链式、引领型发展。截至目前,阳江规划海上风电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已并网发电350万千瓦,约占广东43.8%、全国11.5%。

  “发展风电产业对拉动当地工业增加值有很大作用。”卢一先说,阳江加快推进海上风电资源开发,加快推进近海深水区650万千瓦海上风电及电网配套项目建设,计划到2025年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打造成千万级海上风电基地。

  制造业当家 

  “海上船王”的中国故事

  地中海上,今年上半年交付的全球最大吨位豪华客滚船正在徜徉;万里之外的珠江之畔,同等规模的2号豪华客滚船停在码头正待交付;高耸的龙门架下,数艘豪华客滚船、汽车运输船、半潜船等大型船舶在同时建造……

  细数今年的造船成绩,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党委副书记张庆环充满自豪:“今年上半年,公司接单同比增长90%,造船订单生产已经排到2028年。”

  船舶是广东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前三季度,广东造船完工量达242.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1.68%;新承接船舶订单量370.4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1.84%。与此相对应,前三季度广东44家规模以上船舶及配套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51.59亿元,同比增长21.54%。

  在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建榕看来,相比规模的扩大,“海上船王”背后更令人振奋的,是以船舶工业为代表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正不断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数字化制造、智能化装备等配套的加持下,中国船舶制造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完善,面貌焕然一新。走进广船国际的VR互动室,MBD三维模型应用系统正以逼真的效果展现数字化虚拟造船的相关流程,该系统助力广船国际在设计、生产等环节单元模块制作及安装可实现全面取消纸质出图,以三维模型实现数字化虚拟造船。

  “目前,我们的船舶建造正从单一产品发展到全产品全覆盖,集成全球供应链,国产化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陈建榕说。

  从2018年起,广东省政府设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创新发展。广东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借助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发展迅速,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业辐射能力突出,初步形成了珠三角、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临海工业集群,“蓝色引擎”加速形成。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