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0:28:14 来源: sp20241201
日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继近年“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亮相国博,“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之后,又一广东文化相关主题的原创大展登上国家级文博、艺术平台。
此外,在“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等重磅大展中,也频频有来自广东的馆藏精品亮相。
随着“博物馆热”的不断高涨,博物馆越来越成为公众学习新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一票难求”成为常态。这也为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专家认为,可以利用好博物馆这种“新媒体”,让本地博物馆中收藏的那些熠熠生辉的岭南文化代表“IP”走向更大舞台,绽放更多光彩。
“禅风雅意”国博热展
岭南文化的一块独特切片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热展的“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展”所聚焦的海幢寺,在岭南文化、海丝文化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清代,自乾隆、嘉庆年间,海幢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园林景致,逐渐成为两广总督的外事接待场所以及官方指定的外商游玩之地。其间,海幢寺接待了多个重要使团和大量游客,遂经常出现在当时的西方报刊、游记以及外销画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此外,因刻印的许多经典都曾被越南引进重刊,使其在东南亚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明末清初,岭南寺僧潜心诗文书画,以海幢寺等为主要活动场所,或赋诗讲学,或与文士雅集。当时岭南僧人的艺术探讨,在岭南书画艺术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而享誉中外的岭南盆景流派的一块重要拼图“素仁格”,也出自这里。
“禅风雅意”的策展人,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部副主任、研究馆员任文岭介绍,该展于2021年5月至8月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不仅获得诸多业内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而且引起大量观众的共鸣。有鉴于此,考虑到展览所反映的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展览主承办方一直有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该展览。
任文岭表示,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也是国家文化客厅,在全世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此次,广东省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推出“禅风雅意”,通过国家博物馆这个重要平台,向全国、全世界的观众呈现岭南的文化艺术和独特历史,也可管窥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影响。
“海宇攸同”“只此绚丽”
展现岭南文化的璀璨与包容
1983年,广州象岗山上的南越文王墓横空出世,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为壮观的发现之一。但很长一段时间,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文物一直没有能够在国博的平台加以呈现,也很少在国内进行整体、系统的展出。对于作为全国区域文化重要代表的岭南文化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021年8月1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协办的“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作为首个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广州考古成果专题展,展览共展出广州地区出土的秦汉时期精品文物332件(套),包括一级文物38件、二级文物43件、三级文物53件,另外还有广州地区近年出土的汉代金饼、陶胡人俑灯、珠串、汉代陶鸮形五联罐等尚未定级的精美文物。不少观众表示,此展览很多内容对自己来说是“新知”,突破了自己对早期广东文化的认识。
实际上早在1991年,南越文王墓中的出土文物就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策划举办的《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玉器选萃展览》上集中亮相,展出包括角形玉杯共计63件(套)玉器精品。墓中出土的文物精品还曾去到日本、美国、德国、英国“出差”,为宣传广州的历史文化助力。
如今,南越王博物院已经成为广东地区最热门的博物馆之一,成为年轻人“为一座博物馆远赴一座城”的心水选择。丝缕玉衣、角形玉杯、文字瓦当等文物“明星”更是频频“出圈”“跨界”,在年轻人“二次元”的玩法下,变化出五花八门的衍生品。
历史文物所散发出来的无穷魅力,让它们成为将岭南文化、海丝文化送到世界各地的最好使者。
2023年8月,“只此绚丽——广州出土汉代珠饰图片展”在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开幕,在当地得到广泛关注。
广州考古出土两汉时期珠饰两万余颗,材质丰富、形制多样、色彩斑斓,且来源广泛,见证了岭南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地区通过海路进行的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
专家指出,我们可以推测,与汉代珠饰一起在岭南大地上进出的,还包括许多其他的货品,同时也一定伴随着审美情趣、加工技术、材料认知等方面的交流和借鉴。这正体现了文化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分享与互动。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怎样将学术内容变为公众通识,让一地的发现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变成大家都能知晓、利用的公共文化资源,借助优质平台“走出去”就显得很重要了。
于是我们看到,广州地区出土珠饰的丰富面貌,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最新海丝研究成果,通过展览的形式轻巧地“转译”为公众便于接受的视觉语言,让一段段文化交流的历史,变得生动而活泼。
“大美亚细亚”“雕绘乾坤”
“不发一言”讲述岭南历史细节
专家指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要求广东省博物馆等文博机构不断开拓创新,通过藏品、展览交流等多种举措,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推广岭南本土文化,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
2019年在国博举行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上,来自广东3家博物馆的9件(套)珍贵文物亮相。广州博物馆馆藏品一次展出5件,分别是:陶托灯俑(西汉后期,大元岗出土)、玛瑙水晶珠饰(东汉,龙生岗出土)、西村窑青釉彩绘花卉纹瓷盘(北宋,菲律宾蒲端出水)、定窑系白釉花口瓷壶(宋代,传世品)、《重修天庆观记》碑(北宋)拓片。而且占据了此次展览中国展区的“C位”,非常醒目。广州博物馆专家指出,广州作为中国走向海洋的起点之一,由这里出发的南海航线,从秦汉到明清,由近及远,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延伸到大西洋两侧,两千多年来迎接了不计其数的“蕃舶”和“洋舶”。亚洲不同地区的贡使、商人等,在广州登岸留下痕迹,并通过广州走向中国内陆。广州作为中国最早走向世界、感知世界风云的城市,其历史发展渗透着世界历史的基本进程。这些参展文物正是这些宏大历史图景最好的记录。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往往“不发一言”就能讲述丰富的历史细节。
2020年7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局、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主办,潮州市人民政府协办的“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在国博举行。这是潮州木雕首次系统性地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共展出木雕精品160余件(套)。在两个月的展期里,明代木雕府楼猴、金漆通雕“福禄寿”梳妆台圆肚,清代金漆木雕《柳金花赠火袍》纸媒筒、“李太白醉酒图”龛楣肚、彩绘铁线描漆画《郭子仪拜寿》小寿屏、金漆木雕《杨家将》小神龛、《井边会》炮斗,民国时期的金漆通雕蟹篓梁托、“童子戏鹤”穿枋,以及部分当代著名工艺大师的作品,让观众看到传统工艺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使用场景。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策展助理、内容设计吴爽指出,文化基因往往在一些不经意的地方得以保留下来。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潮汕,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独特人文景观,既有接受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也有认祖归宗的传统心理。这些文化基因都可以在潮州木雕中找到相关的对应。
随着展览走出去的,不仅有精彩的文物,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人。2020年11月,“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容庚先生捐赠给广东多家文博机构的众多文物精品集体亮相,展现了一代岭南学人、藏家“将家宝变为国宝”的大格局、大情怀。(广州日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