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8:50:14 来源: sp20241127
中新社 兰州10月16日电 题:西北民族村上演美食“新食尚”
作者 冯志军 艾庆龙
手抓羊肉、河州包子、黄河鲤鱼、河沿面片……当汇集多个民族美食精华的40多道菜肴汇聚于土炕上“争香斗艳”之时,即成就了被誉为“河州美食第一村”的折桥村新食尚。融合多民族浓浓烟火气息的百余家农家乐,每年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使该村不断焕发十足人气。
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折桥镇的折桥村,是东乡、回、汉等多民族杂居的民族村。作为临夏市的东大门,该村是临夏州各县市物流往来的交通咽喉,不少客货运司机需要在此用餐歇脚。30多年前,折桥村出现第一家爆炒土鸡店,由于风味香浓,掀开了河州美食竞相进驻的盛况。
10月中旬,西北山区的气温渐寒,傍晚时分的折桥村弥漫着袅袅炊烟,挂有各个省区市车牌的车辆在村内往来穿梭,不时还有载歌载舞的嬉笑声由远处传来。
被誉为“河州美食第一村”的折桥村景色。(资料图,临夏市融媒体中心供图)酥嫩的爆炒土鸡、焦香的东乡土豆片、清香扑鼻的盖碗茶……与其他农家乐不同的是,折桥村以东乡族传统家宴做法为主,配以撒饭、油香、发子面肠等各式各样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正是地道的“儿时味道”,深受人们喜爱。
“近年来,在备受青睐的折桥湾四大名菜基础上,我们又把河州更多传统菜加进来了,消费者们特别认可。”已在此经营多年农家乐的老板拜俊明近年开始不停尝试新菜品,希望更多的河州美食被外面人品尝到。他说,虽然是土味菜肴,但也需要花心思去创新。
“我们村里今年新通了天然气,这在西北山区的村落里实属罕见。”折桥村党支部书记马福荣说,尽管临夏的自然条件相对艰苦,但生活在这里的各族民众对美食的探索和追求却精益求精,几乎家家都有拿得出手的“锅灶活”,这也形成不胜枚举的丰富美食,尤其是随着近年大众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河州美食扎堆的折桥村也名声大噪。
被誉为“河州美食第一村”的折桥村特色美食手抓羊肉。(资料图,临夏市融媒体中心供图)临夏古称河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要道纵横交错,独特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孕育了东乡贡羊、唐汪大接杏、刘家峡红枣、莲花花椒等食材,在唐宋时期,当地各民族民众在菜肴配置、烹调等方面就有许多创新融合的做法,造就河州美食民族特色品牌。
在马福荣看来,作为河州美食的典型代表和载体,折桥村也因此在众多农家乐中脱颖而出,不仅有大批村民在从事农家乐的相关产业,还有不少多年在外经营餐饮食品生意的人,在近年陆续返乡开设农家乐,尤其是一些大学毕业生也愿意投身于“家门口”的各类工作中,为村子建设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100多家农家乐扎堆,如何规避内卷式的恶性竞争?近年来,折桥村成立折桥湾农家乐协会,通过烹饪技能上岗培训、特色美食技能大赛、价格评估和规范、星级农家乐评选等途径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并设立红黑榜,引导折桥村农家乐更好发展。
被誉为“河州美食第一村”的折桥村特色美食烤全羊。(资料图,临夏市融媒体中心供图)“折桥村现有农家乐160余家,几乎家家都能挣到钱,年收入逾十几万元(人民币,下同)是普遍现象,年收入五六十万元的农家乐占三成,年收入过百万元的也不少见。”马福荣说,农家乐产业链已带动该村及周边1800多人就业,基于食客需求,该村近年还成立“八宝茶厂”,希望让村里的茶香飘得更远。
根据规划,下一步,当地将通过深度挖掘折桥美食文化和白马泉、九眼泉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大力发展集休闲康养、农家美食、田园采摘、农耕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模式。(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