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2:36:38 来源: sp20241224
莆田市南日岛。 蔡 昊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福建省莆田市三湾环绕,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当地以南日岛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契机,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通过升级养殖设施,倡导环境友好型养殖物种,发展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实现了海洋生态保护和产业绿色发展双赢。
蔚蓝海面上,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镇鲍鱼养殖户骆金顺拉起一笼南日鲍,喜悦挂在脸上。
鲍鱼的生长对水质要求很高。在南日岛东岱湾,骆金顺养了20多年鲍鱼。20多年里,他见证了这片海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也经历过鲍鱼品质随环境变化的起落。“早年间,只顾规模,不计后果,眼看着养殖区一年年扩大,最后超负荷养殖,不仅水质下降,鲍鱼品质也跟着遭殃。”骆金顺回忆。
2018年起,莆田市启动海洋环境生态整治。通过建设南日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实施海上养殖设施转型升级,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引进生态友好型养殖品种,推动渔业发展绿色转型。
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升级养殖设施
海域面积2800平方公里,秀屿区海洋资源丰富,全区近1/10的人口从事渔业相关工作。
在南日海洋集团副总经理陈亚威的印象里,南日岛过去也曾出现养殖无序、无度的情况。“航道堵塞,渔船难行,海区腥臭味明显,偶尔还会出现水质富营养化导致的赤潮等现象。”陈亚威说,“环境一差,海产品难免遭殃,一旦发生赤潮,对海产品的影响不堪设想。”
2020年,莆田市进一步启动海上养殖转型升级整治,引导海上养殖向生态、绿色方向发展。
整治的第一步,就是科学规划空间布局。秀屿区根据海域实际情况,将海域划分为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在养殖区和限养区,养殖户按一定密度,依规进行渔业养殖;在禁养区内,禁止开展养殖活动。与此同时,实施渔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海上养殖空间,调整网箱渔排布局,降低养殖密度;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布局深远海养殖,在外海区增加藻类养殖面积,深化养殖尾水治理。
藻类养殖区、鱼类养殖区、鲍养殖区和深水网箱区……南日岛东岱湾海域的养殖区被进一步细分,各养殖品类一目了然。站在养殖渔排上放眼望去,航道畅通、海水洁净、海面规整。再细看渔排,原先的传统泡沫浮球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环保型塑胶浮球。
与养殖区域规划一同进行的,还有养殖设施的升级改造。“我们引导养殖户改造升级养殖设施,将传统老旧渔排改为环保型塑胶渔排,将传统泡沫浮球改造为环保型塑胶浮球。”秀屿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严志洪介绍,目前,秀屿区已升级改造完成渔排2.5万口、浮球4.5万亩。
环境好了,海产品品质也在提升。“我们家的鲍鱼鲜爽可口,销路很好。”骆金顺说。
立足长远,推广环境友好型养殖物种
据统计,以生蚝、海带、龙须菜为主的藻类和双壳贝类,占秀屿区养殖品种的90%。这背后,其实是当地发展生态养殖的长远考量。
“藻类和双壳贝类的生长过程中,不需要采取投饵等方式。”严志洪解释,不仅如此,一些藻类和贝类还能调节水质,改善海洋环境。
在兴化湾海域,一根根浮筏上,吊养的生蚝已有手掌大小,一排排龙须菜正进入收割期,这里是林蚝(福建)水产有限公司的生态养殖基地。
“共同守护,让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好生态又进一步赋能了我们的发展。”该公司总经理林新华介绍,生态养殖基地采用环保型筏式浮球吊养模式,长出来的生蚝个头更大、颜色更白、肉质更紧实,单价比网箱养殖的生蚝高出近30%。
2022年5月,一笔20多万元的碳汇交易额成了林蚝公司的额外收益。原来,经专业测算,林蚝公司近3年养殖生蚝所产生的海洋渔业碳汇达10840吨。这笔海洋渔业碳汇被一家企业购买,成为我国较早开展双壳贝类碳汇交易的项目。
提升品质,发展生态立体养殖
南日岛上的几方海水池塘,紧挨海岸。池塘边,工人们正在清洗刚从池塘里捞出的梭子蟹。
“虽然海水池塘养殖不直接在海上进行操作,但由于养殖进水、排水与大海直连,如果不保证水质,仍然会对海水带来不小影响。”严志洪介绍。
池塘现场负责人刘建成领着记者走近池塘,“别看池塘普通,里面可大有文章。”他介绍,池塘采用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对“鱼—贝—虾—蟹”进行混养,贝类在沙子底层,梭子蟹在沙子表层,虾在池水中下层,鱼类在池水中上层。“一口池塘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态圈,池塘内,鱼虾产生的废料供给其他生物,贝类则能净化水质。”刘建成道出其中秘诀。
“养殖密度不到以前的一半,效益却更好了。”刘建成干了一辈子养殖,从前养殖对虾,追求的是高密度养殖,如今不追求产量,更注重品质了。“原先,养殖密度过高,虾容易得白斑病。如今,病虾被梭子蟹吃掉,遏制了传染。生物防治,效果更好!”刘建成说。
“保护海洋生态,就是守护蓝色粮仓。发展生态养殖,不仅保护了海洋生态,也为渔民带来收益。”秀屿区委书记张伯松说。
除推广生态立体养殖模式之外,针对目前秀屿区内陆地上仍存在少量高密度养殖的情况,秀屿区采取了三格式尾水处理加生物净化的方式。严志洪介绍,尾水经过一级级沉淀后,通过吊养双壳贝类和藻类进行进一步生物净化,确保排进海洋的水能够达标。
2023年,秀屿区水产品总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08%。2023年,秀屿区近岸海域国省控监测点位一、二类水质比例为98%,在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全省春夏季近岸海域水质排名中位列第一。2023年,莆田市近岸海域一、二类优良水质比例为96.2%。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7日 14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