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书香为城市增韵(金台随笔)

发布时间:2024-12-21 14:36:47 来源: sp20241221

  周末,在街头骑行,远远望见一个红绿撞色的亭子坐落街边。走近一瞧,各种书刊整齐码放,橱窗中还陈列展示着不少珍贵的杂志“创刊号”——竟是一座修葺一新的报刊亭。询问后才得知,这座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邮政报刊亭经过改造,前不久重新营业,并邀请知名视频博主担任“阅读推荐人”,探索通过直播带货促进线上线下联动的运营模式。风格别致、模式新颖,小小报刊亭吸引了不少人来此阅读打卡。

  浏览亭中的报纸书刊,思绪也随着纸页的翻动而翻涌。记忆中,在互联网尚不发达的年代,报刊亭遍布城市街头巷尾,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空间。老人们在晨练之余光顾,买一份报纸浏览新鲜资讯;上班族在通勤路上驻足,翻阅几本杂志稍作休憩;学生们三五成群,传阅着排队买到的青春杂志、体育刊物……一座座不起眼的报刊亭,滋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承载着城市的纸墨芬芳。

  时代的发展使报刊亭走到了十字路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数字阅读快速发展,纸质报刊不再是主要的阅读载体,报刊亭的生存发展遇到困难。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全国邮政报刊亭总数由2010年的2.8万处下降到2022年的0.8万处,12年间下降了71%。各地的报刊亭数量锐减,依然存在的报刊亭也大多面临着经营困境。

  报刊亭还应不应该继续存在?对仍钟情于纸质阅读的人而言,报刊亭是邂逅知识的驿站;对社区居民来说,报刊亭是售卖生活用品、提供便民服务的空间;对初来乍到的旅人而言,报刊亭亦是了解城市风貌的窗口。作为城市文化生活的“神经末梢”,报刊亭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一拆了之不是最好的答案。做好统筹协调,在优化布局、创新服务的基础上,保留一定数量的报刊亭,既是对人们现实需求的回应,也是对城市文化韵味与便民温情的守护。

  变则通,通则久。重新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和生存之道,是报刊亭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近年来,各地不少报刊亭踏上了转型发展之路。在杭州,一些报刊亭增设了“众创公益直播间”等数字服务平台,并为闲置物品循环利用以及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提供便利。在广州,报刊亭与餐饮品牌合作打造线下消费新场景,“报纸+咖啡”的结合成功出圈。在深圳,有的报刊亭化身“种子邮局”,在保留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探索文创产品经营等。顺应消费趋势、拓展服务业态、创新经营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报刊亭才能在当代社会更好服务读者、传播文化。

  离开报刊亭时,一名路人正向身边的孩子讲解橱窗中的老杂志。一老一少,映着斜阳,浸着书香,格外温馨。或许这正是文化生活的意义——改造升级后的报刊亭留存书香、独具魅力,它所服务的读者,也正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得更广。当前,城市更新行动正有序进行,期待升级版的报刊亭焕发新生,让街头书香成为城市文化的别样风景。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3日 11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